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就业嬗变夯实民生之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7:26  荆楚网-湖北日报

  

图文:就业嬗变夯实民生之本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月万人招聘会。(记者 田悦 摄)

  记者杨麟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每个人的生计与尊严。“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把就业更放到了民生“头等大事”的高度。

  对拥有6000多万人口,每年有上千万农民工外出务工、数十万大学生毕业求职的中部大省湖北来说,就业问题尤为紧迫。

  回首即将走过的“十一五”,从民工潮到民工荒、返乡潮,一次次就业危机接踵而至,考验着决策层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应对能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荆楚儿女不仅没有被危机压垮,相反化危为机、走出了一条就业创新的通衢大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5年来,我省对内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对外打响劳务品牌,赢得市场青睐,走出了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就业转型之路。

  一则广告引发的就业转型

  我省就业转型,要从5年前的一则广告说起。“要上班,到汉川!”2006年,汉川市政府在媒体大打广告招工,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本报一篇《小小汉川 缺工三万》的报道道出了汉川缺工的尴尬。据原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全省各地企业2006年经常性缺工达40万人。

  不是刚刚还在为民工潮头疼么?一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湖北怎么就缺工了?人们不禁疑惑不解。

  调查分析揭开了谜底:一方面我省县域经济迅猛发展、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导致劳动力需求大增;另一方面需要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技术工人。汉川市在民工潮背景下的民工荒,主要是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短缺。

  通俗点说,人家需要的不是低层次卖体力的简单劳力,需要的是高层次的有技能的专业工人。

  一面是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难,一面却是企业急需的大量技能人才短缺!

  两难问题被迅速反馈到省委省政府。如何化解缺工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化劳动力数量优势为竞争优势,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我省就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技能培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程”。

  为促进外出务工层次从体力型向专业性、技能型转变,进而由劳务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2006年以来,我省开展了劳务品牌创建活动。

  劳务品牌是指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某一行业或工种人员相对集中,具有专业特色,形成相当规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地方特色劳务经济。

  在激烈的劳务市场竞争中,劳务品牌是务工农民闯四方的“通行证”,是农村劳务经济开发的“助推器”。经过培训,我省农民工开始由过去的重、脏、累体力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就业形式由短期工向长期工转变,劳务收入也逐步由低向高转变。

  返乡潮,化危为机寻求就业质变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我省百万农民工被迫返乡。一时间,火车站、汽车站到处挤满了一张张疲倦无助的脸庞。

  百万返乡农民工,路在何方?一个沉重的问号萦系在决策者心头。

  农民工返乡带来的不仅是就业压力,也是机遇,要把返乡农民工就业危机,变成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

  决策层决定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再就业岗位的同时,对部分没有技能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变劳动力大省为技能人才大省。

  为此,全省开展了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活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50万个用工岗位,对15万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帮助30万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

  劳动保障部门还与企业联合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企业出技术、政府出补贴,化解结构性缺工难题。

  针对部分农民工在外打工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经验,想回乡创业的愿望,省委书记罗清泉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培育市场主体、增加就业容量、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的必然条件。

  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放宽了创业者的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后跟踪等“一条龙”服务。省长李鸿忠在各地调研时反复强调,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就业工作。

  金融危机来袭,大学生也未能幸免。我省是科教大省,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36万人。政府一面鼓励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大学生渡过眼前就业难关,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既充实了基层人才队伍,也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

  6月是大学生就业高峰期,省委省政府集中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活动月启动仪式当天,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一大早就来到招聘现场,勉励大学生到企业发挥聪明才智,扎根基层、大显身手。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就业工作化危为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15%、127%、119%,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全省98%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

  去年国务院督查组高度赞扬我省就业工作,称赞我省独创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工作新亮点。

  十一五,走出就业转型通衢道

  5年时光,我省走出了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有湖北特色的就业转型之路。

  5年来,我省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十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48万人;而“十一五”的前4年就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一五”规划目标为4.5%,2009年实际为4.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划目标为12910元,2009年实际为143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4145元,2009年实际达到5035元。

  5年来,我省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劳务品牌!

  阳新鞋匠、潜江裁缝、云梦豆腐郎、咸丰刺绣女……越来越多的湖北人打着“品牌”外出务工,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地方特色劳务品牌。

  劳务品牌的含金量,直接体现在农民日益丰腴的荷包中。目前,阳新县从事制鞋业的务工人员达9万余人,年创劳务收入17亿元。

  品牌的形成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浠水窑炉工”承建各类大型建设项目千余个,其中包括大批国家级重点工程,如武钢高炉改造工程、山西焦化工程、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砖厂等,获得了“世界窑炉在中国,中国窑炉在湖北,湖北窑炉在浠水”的美誉。

  5年来,许多打工仔返乡创业当起了老板,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

  5年来,通过就业援助等一系列活动,我省许多就业困难群体,重新端起了“饭碗”。仅今年全省就为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提供10万个公益岗位。

  荆楚大地,一条就业转型通衢大道展现在人们面前!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