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引领山村巨变的力量来自重庆市九龙坡区海龙村的党建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7:30  法制日报

  新华社记者刘亢王金涛李松

  海龙村,曾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贫困村落:2001年村集体负债7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80%的群众散居在土房里。村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集访不断,罪案频发。

  可是8年后,这个村集体年收入412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9643元,是重庆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倍多。而且2002年以后,村子再没有发生一例治安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次上访集访事件。

  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这些村民,为什么在短短8年时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

  好书记拢起一盘散沙似的村

  2001年底,经过公推直选,36岁的鄢静,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

  鄢静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白手起家,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没钱怎么办他自己拿出上万元带头集资,凑够了38万元材料费。自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出工,拉起了一支百八十人的筑路队伍。不到3个月,这条4.6公里长的致富路就修通了。

  在实践中,海龙村党组织围绕落实“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反馈”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摸索出了“六事”民情工作法:干群之间畅通渠道“说事”、每个干部落实责任“理事”、“两委”民主决策“议事”、整合各方才智“办事”、处理结果公开反馈“评事”、上级巡查回访“督事”;把百姓关心的事、烦心的事作为工作重点,一一解决。

  “不领大家过好日子,谁还跟你”

  鄢静自费考察了小岗、华西等名村,慢慢地悟出一个道理:必须同时尊重并发挥好农民希望组织起来共建共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大河无水小河干”,发展集体经济时不我待。

  2003年,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亟须找到新的“落脚点”。海龙村顺时应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村集体通过向企业出租标准化厂房,组建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始了做大集体经济的起步。

  2007年,海龙村抓住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行“二次创业”。现在,海龙村入驻企业已有153家,总产值达12亿元,吸纳劳动力1万多人。村集体固定资产达2800万元,集体收入达412万元。村民从原来单一的农业收入,扩大到房租、集体分红等多元收入。

  组织党员形成基层战斗堡垒

  徐瑞君在海龙村创办靖悦公司前,对在民营企业发展共产党员很抵触。“组织建设不能有盲区。只有把党员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基层的战斗堡垒。”鄢静改变了徐瑞君的认识。6位“地下党员”随即公开身份成立党支部。如今,村内企业的党员都在胸前佩戴党徽上岗,不少私营企业的会议室都悬挂着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

  2007年,海龙村按照市委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部署,打破原来党组织设置的布局,探索采取“一统三分”的模式。所谓“一统”,就是设置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所谓“三分”,就是党委按功能、按年龄、按行业设置3类下级党组织。

  2002年以前,海龙村连续5年没有发展一名共产党员,党员明显老化,年轻人日益疏远党组织。而此后的8年间,海龙村的党员由47人增加到207人。

  村务管理阳光操作

  海龙村办公楼下有一个村务公开栏,按照时间顺序,一页一页地张贴着7月份的收支明细表。这是一本出纳账:收入账有49项,最少的一项收入是10元钱,这是商户蔡仁军租用广场推销手机交纳的服务费。支出账有60多项,大到数万元的建设费用、小到17.8元的灭蚊水和12元的笔记本,都一目了然。

  集体财务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更需民主决策。鄢静刚任书记不久,就在支部会说:“我们要引导群众学会自己关心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的事。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自此,海龙村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都坚持先由相关党支部负责人深入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在此基础上拟出初步方案,提交村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再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最终按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执行。

  让村民像市民一样生活,是海龙村党委的奋斗目标。近两年,村里修建了3520平方米的海龙文化休闲广场和宽敞的村级服务中心。许多村民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团结和自信。

  据新华社重庆9月12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