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左手垃圾,右手建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7:56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首席记者任荃

  从建筑垃圾处理,到利用新能源,从城市交通规划,到信息及电子化监管技术广泛应用……诸多因上海世博会而生、并得以成熟的技术,不但为世博会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而且作为“世博科技”成果,可以继续服务于我们的城市,造福广大市民。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世博科技启示录”专题,选择介绍部分案例,探讨它们在未来的应用空间和推广价值,敬请读者关注。——编者

  走在世博园,你是否留意过脚下的窨井盖?虽然看起来没啥特别,它们其实不一般:统统是用废塑料和废渣土经破碎、混合后模压成型,而所有这些原料都是之前“身居”此地的老厂房、旧民居拆迁留下的废弃物——从垃圾到井盖,可谓原地循环利用。

  窨井盖不过是世博园中就地重生的“小零件”。几年前,这块紧邻黄浦江的土地上经历了一场大拆迁,但近300万吨建筑垃圾中的大部分并未像往常那样搭乘土方车“远走他乡”,而是以施工便道、路基、绿地填充物等新“身份”继续留守。

  世博园建设中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堪称经典之作。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国,这个“即拆即用”的新办法能否推广呢?

  这边拆那边用,建筑垃圾不出园

  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选址在工厂、民居密集的老城区,这意味着要拆掉大量老房子,产生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这让上海世博局下属的土控公司一时愁上心头:拆下来的碎石、瓦砾、钢筋毛估估就有几百万吨,可把园区盖上厚厚一层,怎么办?

  首先,要把这么多的建筑垃圾运走,运输量就够吓人。白天运,市区脆弱的道路交通恐怕不堪重负;晚上运,彻夜的轰鸣声势必影响沿途居民休息,更别说浩浩荡荡的土方车一路上要消耗多少油、排出多少尾气了。

  退一步说,就算想办法运出了园区,垃圾山又能在何处安家?在土地资源捉襟见肘的今天,找一个如此之大的填埋堆置点,谈何容易?而且,一堆了之也是巨大的浪费。

  “何不把拆下的破砖烂瓦留在世博园,经过分类、预处理后,用于园区的道路铺设、绿化造景等等?这样不仅解决了垃圾的去处,还可为园区建设节约大量黄沙、石子、水泥,省钱、省材,还减碳。”一日座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的一番话说得土控公司和环卫部门烦恼全消,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眨眼间化作了创新实践的机遇。

  拆建时空表“撮合”渣土变路基

  用“建筑垃圾不出园”的理念重新打量建设中的世博工地,这里既是建筑垃圾产生之“源”,又是建筑垃圾再利用之“汇”。不过,就地取材的想法虽好,可几百万吨废弃物毕竟不是按需供应,施工单位担心能否用得掉。

  于是,何品晶带领课题组,手拿规划图,认真算起物流账——先估建筑垃圾量。世博园区320万平方米拆建区域共涉及13家大中型企业和少量民居,根据拆除建筑的功能、样式、结构和建造年代等估算,建筑垃圾总量约为290万吨,其中废混凝土、砂石及废砖占97%,2%是废金属,剩下的1%则是塑料、木头及废玻璃。

  再看建设需求。在园区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外加绿化造景等工程配套,大约需要240万吨地基集料和混凝土骨料,这些原材料恰好可由废弃混凝土、砂石等再生而来,仅此两项即可基本“吃光”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实现供需平衡。

  然而,纸上算“用得掉”,并不代表实际施工过程中真的“能用掉”。由于拆除与利用存在时间差,若按传统施工流程拆归拆、建归建,“源”与“汇”就不能对接。怎样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产生的建筑垃圾以最快速度和最简单的方式被对应的工程所利用,如同左手递给右手那般顺畅呢?

  经过大量现场调研分析,课题组绘制出一张拆建物流时空平衡表,据此重新梳理施工工序、规划项目进程。在这张立体“排片表”的巧妙“撮合”下,垃圾与建材之间果真只有“转个身”的距离——废弃混凝土、砂石及固结渣土或化作路基,或被加工成路面砖;废塑料、旧木块与其他工业废弃物混合,凝结成了窨井盖。

  但还缺块场地用于物流周转。思前想后,园区周围几个大型停车场让科研人员计上心头:“只要将修建停车场排在工程进度的最后,这大片空地恰好用作建筑垃圾和原材料的临时集散地。”何品晶说,省去一出一进两次物流,即可减少500多万吨运输量,节约80%的建筑垃圾堆存处置空间,把园区建设对园区外的影响降到最小。

  依葫芦画瓢再建若干“世博园”

  “左手垃圾,右手建材”的世博施工法,挑战的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顽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年产量在2亿吨以上,除部分用作施工场地平整、低洼区域填埋外,相当部分丢弃于郊区旷野,弱碱性的废渣令大片土壤失活。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需要不停伸手向大自然索要黄沙、石子、土方——挖河捞沙,开山取石,其结果是生态遭殃。

  既然如此,“即拆即用”的世博经验可否推广?何品晶表示,未来上海,像世博园这样先拆后建的大体量工程可能不会太多,但国内其他大城市仍将经历大规模旧区改造,世博案例不失为城市“绿色更新”的一种借鉴。“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在技术上其实并不难,只要科学统筹、提前规划,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再建若干‘世博园’。”

  当然,受施工场地所限,一些中小规模工程无法完全照搬世博经验,它们不妨“单点复制”。比如,再生轻质窨井盖已从世博园“复制”到了虹桥交通枢纽;部分市政工程也开始尝试用开挖马路产生的废渣就地加工成再生混凝土,重新铺就新路面。有专家估算,上海每年产生的2350万吨废弃混凝土若全部再生利用,至少可节约建筑垃圾处置费1亿元,减排二氧化碳近200万吨。

  最近,何品晶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在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增设一个建筑垃圾物流转化中心,“削平”一座座渣土山,建起一个大型建筑原料加工厂?他告诉记者,生活垃圾焚烧后尚存25%左右的炉渣,按照日处理3000吨生活垃圾计算,老港基地日产炉渣约750吨,这些焚烧产物与废弃混凝土有着相似的属性,完全可与城市建筑垃圾一同变废为宝。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