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需扮演中立的调解者角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8:49  东方早报

  汪晖

  要讲经济增长的正义,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中国出口导向型、一味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必须变化,不能总以世界工厂的角色发展下去。这一发展模式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双顺差,经常性项目顺差高企(主要是贸易顺差)、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其二是高能耗,环境破坏严重。不仅造成了不少经济问题,也带来了道德困境。发展成为了一个不断自我损耗的过程,中国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也使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陷入道义被动。

  经济发展一要体现出“增长的正义”,二要调整劳资关系。目前,中国的劳资关系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劳资关系紧张有几种表现:其一,中国长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高度依赖廉价劳动力,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其二,199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下岗职工的劳动补偿普遍不足。从表面上看,这体现的是劳动和政府的矛盾,但从更深层次上来讲,需要调整的是国家和资本的关系。

  调整劳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还有劳动者的尊严问题。想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工会集体协商力量,还需要更好的二次分配手段。

  大方向上,经济结构调整是必需的,但同时国家内部也要开放。现在中国存在一个“沿海—中部—内地”和“城市—乡村”的等级结构,一切人力、资本、资源都是单向流动的。

  中国城市是一个行政中枢,国家经济完全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一直是配角,处于被控制状态。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也是类似等级结构。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发展起来了,耕地早被开发,因此最后负责保障的其实还是内地,这对内地的发展是很不公平的。

  讲增长的正义,讲社会分配的公平化,离开国家的角色是不可能的。社会需要一个中立的调解者。在目前的条件下,这个调解者还是非国家莫属。国家需要建设一个中立的,甚至更多倾向劳动和大众的调解机制。国家只有依托强大的社会力量,才能抗衡资本的力量,在不同社会领域之间达成平衡。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文摘编自9月11日21世纪网)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