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多国艺术家演绎清代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传奇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13:04  国际在线

  

多国艺术家演绎清代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传奇人生

  舞台背景极具中国文化特点

  

多国艺术家演绎清代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传奇人生

  多媒体手段展示刘松龄乘船来到中国

  

多国艺术家演绎清代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传奇人生

  演出结合芭蕾舞及中国皮影等艺术手段

  世博故事:我们共享同一片天空——多国艺术家共同演绎清代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传奇人生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于希):作为上海世博会斯洛文尼亚馆旅游推介周活动之一,一部描述斯洛文尼亚著名天文学家、传教士刘松龄传奇一生的多媒体舞台剧正在上演。

  刘松龄原名奥古斯汀·哈里史泰恩,出生于18世纪的一个斯洛文尼亚贵族家庭。1744年,刘松龄由葡萄牙出发到达北京,在清廷作了20多年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官员,他主持设计和制造的天文仪器至今还陈放在北京古观象台上。

  这台介绍刘松龄一生的舞台剧将声、光、电等技术以及舞蹈等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斯洛文尼亚籍华裔艺术家王惠琴女士提出创意并执导,由罗马尼亚裔舞蹈艺术家爱德华?克鲁格担纲独舞,美国旅斯音乐家卡梅隆?博布罗伴唱,斯洛文尼亚乐器演奏家彼得?托马日?多博里拉伴奏,可谓是一场多国艺术家共同演绎的全新形式的舞台剧。

  舞台剧的执导王惠琴女士曾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77级油画专业的学生,上世纪80年代初随丈夫——一名斯洛文尼亚的汉学家旅居异乡。2003年,时值刘松龄诞辰300周年,王惠琴女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了这位传奇天文学家的故事:“2003年刘松龄诞辰300周年,因为刘松龄是斯洛文尼亚人,他们说他去过中国,就请我用书法题字,题‘刘松龄故居’这几个字,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刘松龄的故事的时候,就被他的故事所吸引了,因为他是一个西方人,到中国生活了这么久,在中国清代做了三品官,很不容易,而且长达28年。”

  然而在当时,无论是在斯洛文尼亚还是在中国,知道刘松龄其人其事的人并不多,王惠琴作为一个旅居斯洛文尼亚多年的中国艺术家,更加希望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99%的中国人不知道,99%的斯洛文尼亚人不知道这个故事,我是生活在斯洛文尼亚的中国人,我想把它变成视觉艺术,给大家看,因为视觉艺术没有语言的界限,没有地理的界限,后来我就说服很多人,终于有人支持我,和我一起合作。”

  虽然现存的关于刘松龄的史料、档案有很多,但关于他肖像的记载却非常少,这也为这位视觉艺术家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找到相关肖像资料,王惠琴女士找遍了中国第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以及斯洛文尼亚国家档案馆、国家美术馆,却都一无所获。最终,几经周折,主创人员们在一部韩国的历史文本上找到了关于刘松龄容貌的一点记载:“我们所有的形象资料是从韩国人关于中国的历史文本上得到的,说刘松龄60多岁还是童颜,鹤发,留着大胡子,戴了三品的蓝顶帽,这就是我知道的刘松龄形象,所以我把他画成了一个霓虹灯的抽象的(形象),帽子,鼻子,大胡子,现在成为刘松龄的标志。”

  在这出舞台剧中,除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外,还有一位舞蹈演员从始至终用丰富的肢体语言配合大屏幕背景上的内容,展示刘松龄的传奇故事。他就是来自罗马尼亚的斯洛文尼亚国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爱德华·克鲁格先生。据王惠琴女士透露,克鲁格先生原本是不留胡子的,但是为了契合刘松龄的人物形象,他欣然续起了胡须。能够在上海、在中国出演刘松龄,克鲁格说,他感到非常骄傲:“能跟大家一起分享不同的人生经历,而这些经历都是基于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都是基于刘松龄这个人,这个曾经在300年前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过的人。当我接到演出邀请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你就是刘松龄,我感到很骄傲。”

  作为传统芭蕾舞演员,这场多媒体舞台剧的演出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工作经历。克鲁格认为,这样一台演出是各领域、各国艺术家们共同合作、互动的结果。“我喜欢这种演出是由于它的多媒体手段,这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同的艺术手段融入进来,把它们很好地组织在一起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是件难事,所以,我们尝试着给彼此更多的空间,让所有手段都能够有新的突破。”

  虽然刘松龄是个西方人,但为了展示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让这场演出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在整个创作团队中,只有王惠琴女士来自中国,那么对于这些外国艺术家来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会不会成为他们创作过程中的难事呢?舞台剧的乐器伴奏、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彼得·托马日·多博里拉先生为我们给出了答案:“我们居住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我们有着不同的历史,但我想科学和文化都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欧洲文化甚至是非洲文化,都不能离开彼此而单独存在,从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这一点,我想,我们都有同样的热情,做着同样的工作,在茫茫宇宙中寻找着自己的机会,我们每个人之间都可以相互合作。”

  据王惠琴女士介绍说,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得到了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支持,还得到了欧盟、捷克、葡萄牙、英国等多个国家和组织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可以说,是地球上很多个国家的人们共同支撑起了这个舞台,共同让刘松龄这个中国和斯洛文尼亚之间的纽带人物在这片舞台上拥有了第二次生命。正如这出舞台剧的伴唱、美国旅斯音乐家卡梅隆·博布罗先生所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无关语言,无关文化和信仰,而是全部基于天文学家刘松龄毕生都在研究的满天繁星——因为全人类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我们共享着同一片天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共同抬头去仰望,并且共同分享,这从不会让人感到陌生,我们永远都是看着同一个月亮,中国人所看着的月亮跟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样的,也许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月亮永远是我们大家的月亮。”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