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语文教材争议是阅读贫困的表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13:15  中国新闻网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收录了哪些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帖列举了20多篇被删除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更是被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这样的争议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语文教材但凡变动,类似的唇枪舌剑就免不了上演。这固然体现了公众对于语文教材的极大关注,却也不得不说国人骨子里先入为主的因循守旧思想很严重。比如,现在只是少了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就要质疑“鲁迅大撤退”,过去先生一人几乎占据半本教材,为何从来不质疑“鲁迅大崇拜”呢?古今中外那么多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腾出一些位置来安排其他优秀作家的作品,又有什么不妥呢?

  在这场热闹的争议背后,真正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某篇文章应否上教材,而是因为阅读的贫乏。众所周知,在现今,某篇作品未能入选教材,丝毫不会影响到学生对它的阅读涉猎。所以语文教材篇目变动会引起如此争议,根本原因就是,有些人一辈子绝大多数的语文阅读,几乎仅限于语文教材。

  是的,现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实在太少了,经典文章只要没上教材就没法读到,即使上了教材只要不是重点篇目,也大多一带而过甚至根本不看。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来热议语文教材篇目变动难道不显得荒谬吗?一方面,一本语文教材永远不可能囊括所有中学生应该去阅读的经典作品;另一方面,必须完全依靠入选语文教材重点篇目的方式来被动阅读经典,本身就是语文阅读的极大悲哀。

  不得不说,语文教材变动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与很多参与争论者的阅读贫乏直接相关。为什么很多人对于经典的理解仅限于过往语文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如果放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会发现还有更多的经典其实被过去的语文教材严重忽略了。如果要试图在页码既定的语文教材中给它们新增一点位置,那么,拿掉过去的一些经典安排给学生课外阅读,可能是唯一的办法。舒圣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