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峡两岸教育学者谈家庭教育的"体系化"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15:04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钟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教育子女被认为是家长的“家务事”。然而,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已逐渐被纳入现代教育体系而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国家大事”。那么,到底什么是家庭教育?解决其难点的关键何在呢?前不久,在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两岸学者就此提出了“家庭教育体系化”理念。本期节目中,将对此作出详细解读。

  说起家庭教育来,中国人常常说:这个人有家教,或没家教。好像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家庭教育”并非所有的人都有正确的理解。台湾嘉义大学张再明教授认为:“其实现在我们很多人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不是那么正确,我们常常把家庭教育想成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这个定义是比较狭隘的。因为在教育子女的同时,父母亲本身也要受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受教育。”

  对于家庭教育的概念,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林志敏先生有着更进一步的解读:“什么叫家庭教育?目前的定义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但是我个人认为,应该把这个外延再扩大,就是要教育整个家庭。我觉得,家庭教育应该是在家庭范畴内的关于‘人’的‘全人教育’。‘全人’就是指全时间和全空间,整个人从生到死的教育,还有在各个领域里,应该都受到教育。”

  林志敏先生解释说,家庭是一个人的成长摇篮,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人格倾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决定了孩子以后的路程。“全人教育”的概念,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和思路。林志敏先生认为,对于新理念和思路的探索,其实与两岸同根同源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一脉相承的。

  台湾嘉义大学的张再明教授认为,家庭教育的价值观需要在两岸的相互交流中得到激发和升华。“台湾当初经济有一句俗语:台湾的钱淹到了脚踝。就是说台湾经济非常好!可是,就产生一个现象:大家都去追求富裕,但却忘掉了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这部分。交流之后我们发现,大陆目前经济也逐渐开始起飞,也有同样的问题出现。所以,台湾的相关经验,可以提供给大陆一个借鉴。两岸的交流我觉得是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做法。”

  在经济高度增长、全球化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已逐渐发展完善为一门既综合又专门的庞大科学体系,整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只有进行多元化、国际化的交流,家庭教育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

  海峡两岸关于家庭教育的互动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催生的。在十三年来两岸研讨会的互动交流中,大家都意识到,两岸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进入千家万户的问题。台湾台南县家庭教育中心组长涂信忠先生说:“有蛮多的家长是需要被教育的,但是因为他自主性强,他可以不来,你也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那我们只好过去,到家里去做访问。事实上我们有一个口号叫‘把家庭教育带到家门口’。对于整个台湾地区来讲,这是一个突破。”

  据台湾学者介绍,台湾地区在2003年公布实施了《家庭教育法》。根据法律规定,中小学学生每学年都要接受4个小时以上的家庭教育课程及活动培训。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就以一种可量化的形式与学校教育联系了起来。

  涂信忠先生提到的通过学校推展家庭教育,也是很多学者提到的议题,称为“家校合作”或“家校联合”。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熊少严所长说:“两地都有比较相似的地方,都是学校和家庭的结合。台湾比较重视这一点,而且在立法上有了相关的条例。大陆这一步还没能做得到。但不等于说大陆就很忽视这一点,我们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儿童权益啊、一些教育法等等,其实也涵盖了一些相关的内容。”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家庭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屡有创新。比如:山东潍坊市“亲子共成长工程”已有超过十万的家长走进了家长学堂;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构建了“空中”教育网络体系;上海的“小矮人之家”家庭支持系统日渐成熟;湖南的“曾国藩学堂”也在探索以企业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新理念的推广等方面,两岸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教授认为:“在家庭教育这方面,两岸的交流不光促进了两岸的共同进步,尤其对我们大陆的教育体制的建设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家长受教育权、家长选择权、家庭教育立法,这一理念和一些做法的提出,某种程度上,跟我们两岸学者交流之后受到的启发,进而推广有密切的关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