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媒:台湾“催生”计划全失败说明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17:2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13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日前刊文《为什么催生计划全失败?》。文章说,台湾有关机构规划“第三胎”补助每月3000元的政策普遍不被民众看好。分析认为,以金钱补贴生育已经不适合台湾目前的现实情况,除非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使得小孩子对父母的价值升高,否则任凭政策如何订定,要想稳住出生率使之不降,甚至提高出生率,恐怕会是缘木求鱼。

  文章摘编如下:

  为了防止少子女化、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深化,台“内政部”规划“第三胎”补助,每月3000元(新台币,下同),以刺激岛内民众生育第三个小孩。消息一出却普遍被看衰,咸认会是“空包弹”。姑且不说财源哪里来,就以金钱补贴生育言,是否对症了呢?让我们从生育行为谈起。

  生儿育女可用个体经济理论来解说,这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G.S.Becker)教授所揭示的。假设个人在偏好固定下,追求效用极大,而效用的获得系由消费“财货”而来。所谓的财货,我们可以简单地归为两类,一为小孩(当成一种特殊的耐久性消费财),一为其它的商品。此处,将小孩物品化,理由是小孩提供给父母或家庭成员的满足(或效用),与其它的物品无异。

  这里并不真的把小孩与电冰箱等耐久性消费财同等对待,而是借由小孩和财货给人的感受相同作为比拟而已。何况这种分析系属“事前”的概念,亦即行为者在实现其行为前,先由客观环境的判断作为选择行为的基础。要不要生小孩及生多少个小孩,是在事前就已作适当的决定了,而不是在小孩生下之后才决定如何处置。

  假设其它情况不变,如果小孩的价格逐渐高于其它物品,则对小孩需求就会减少,这就是所谓“替代效果”。那么,小孩的价格(或成本)指的是什么呢?一为有形成本,即食衣住行等养育成本,及提升质量的教育费用等;另一为无形成本或隐含成本,此即由于生、养小孩而不能工作所损失的当期工作报酬。

  小孩为一种“正常财”,亦即当所得提升时,对小孩的需求愈多,所以,所得愈高,小孩会生得愈多,此即“所得效果”。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除了对小孩的数量有所需求外,小孩的质量更是被强烈的需求。我们也知道,所得提升、教育程度愈高,对小孩的质量要求也增高,小孩的成本也愈形上涨。替代效果大过所得效果,因此,对小孩的需求很自然的不得不减少。这应该就是我们社会的写照。

  必须再强调的是,上文的分析法只是将小孩比拟为耐久性消费财,小孩本身直接对消费者(父母及家庭成员)产生效用,这是适用于进步地区或社会的说法。在落后地区里,却往往将小孩当成投资财或生产财,对于小孩的需求,主要是作为未来财务安全的来源,“养儿防老”观念,但这似乎已不是现时台湾的情况。

  除非到了那么一天,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到达小孩子对父母的价值再度升高了(或其相对价格下跌了),否则任凭政策如何订定(也许某些奖励措施可产生些许诱因,但其成本颇高、效果很小),要想稳住出生率使之不降,甚至提高出生率,恐怕会是缘木求鱼。(吴惠林)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