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市长信箱”岂能沦为“权力玩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1:33  红网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四川省部分政府网站中的“市长信箱”形同虚设,多数区县一级网站的互动栏目都处于“休眠”状态。其中,德阳市发改委对市民意见的回复竟全部是“德阳建设是有规划、有布局的,请相信德阳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新京报》9月12日)

  在“信息是民主第一货币”的强大气场下,以“业务重组、流程再造”为卖点的“电子政务”早已被世界第一网民大国的沸腾“民意”推举为“和谐社会”的座上宾。

  但是,“制度设计”的美好初衷似乎总会被残酷的现实“倒逼”为一具“空壳”,层出不穷的“雷人答复”显示,这个现代化的“洋玩意儿”在特权的折磨下越发地显得“水土不服”,为民解忧的“市长信箱”正在悄然间沦落为“剧场政治”的权力“玩偶”。

  从“没功夫跟你扯淡”到“已阅”、“已转阅”,裹挟着太多“内涵”的“市长信箱”正在逐步剥去“畅通民意”的马甲,显露出公权“傲慢”与“霸道”的本性,轰轰烈烈一阵风的“政务革新”也在“虎头蛇尾”的行政弊病中丧失“耐性”,昙花一现,关门大吉。

  当求告无门的“民众疾苦”被权力的太极拳耍得“晕头转向”,老百姓寄予厚望的“利益诉求”被重复空洞的市长回复“遣回原籍”时,“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必然会蜕变为不值一文的“废铜烂铁”。

  其实,反思造成市长信箱“中看不中用”的根源,一方面源于“电子政务”这个“易碎品”始终未被真正贴上“实权”的护身符,名目繁多的“领导信箱”只能在“有名无权”的尴尬中沦为群众诉苦的“垃圾箱”,徒具“观赏”与“口水”价值。

  另一方面则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问责与监督机制。行政绩效“大锅饭”的语境下,新增的“市长信箱”很多只是徒占几个行政编制,对待群众意见往往是回不回复一个样,落不落实一个样,对负责人员缺乏伤筋动骨的“利益制约”与“官帽之虞”,信访“新政”沦为一场闹剧也就不足为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从“观念”与“制度”的双重抓手上下功夫,为“电子政务”这颗幼苗培育好“配套设施”的足够土壤和水分,并及时形成审核、反馈、落实与问责等操作流程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避免花费大笔公共财政修筑的信息化便民渠道被“特权”和“利益”堵塞,实现“执政水平”与“民本价值”的和谐共振。

稿源:红网 作者:王悦生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