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职能改革有硬伤,政民网上互动成空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1:41  红网

  近日,有四川网友在网上发帖,批评该省德阳市发改委网站,用空话套话回复网民,像是“机器人”在办公。此帖一经发出,网友竞相响应。网友们列举指出,还是在四川,一些地级市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回复少得可怜、沦为摆设,有网站半个月才一次性回复网友留言,更有政府网站将2008年的听证项目仍列为“正在听证”的状态;而该省部分区县级政府网站,虽然设立了互动栏目,却无法使用。(《新京报》9月12日)

  四川省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在评点此事时,提出了两方面原因,包括: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没有强制性、保障公众参与等权利的制度建设不够;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与GDP挂钩,政府网站则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与少干一个样”,自然引不起重视。

  按照该位专家的逻辑,如果出台强制性、指标细化的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并将这个规定的执行情况,纳入到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就会解决当下网友们抱怨的问题。

  显然,这种思路经不起推敲。土地“红线”、环保“一票否决”等强制性条款,该够严厉了吧?怎么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调控、下面空调”的事情出现?

  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界定了公共信息保密与公开的范围,各省级党委政府也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操作办法,可以说,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渠道向公众报告信息,已经没有制度上的阻碍。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地方拒绝执行或者有选择的执行,不愿意公开信息,不习惯按照互联网、传媒、人际传播规律加强政民互动,不是因为法律条例的强制性不够,而是不少官员觉得那样做完全没必要。

  无论是地方政府序列中的职能部门,还是中直、省直等“条管”单位,都各有一种或多种政务体系。近年来,这些单位进行了流程重组、职能整合、职权调整等改革,其中也包括政务信息化,部分政府系统为此投入大笔的公共资金,购置了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信息化设备。但这类改革却通常建立在便于管理、便于公务人员操作,或者为了节省成本而批量外包的基础上,未曾进行过系统、科学的公众评估。

  说白了,要想赢得不少政府单位在互联网、媒体等渠道,以及政务办事大厅窗口等环节上的配合和响应,民众只能按照前者的套路“出牌”——如果“自选动作”,那么对不起,基层政府部门是否回应、何时回应、如何回应和解决,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这几年来,自广东发端,国内各地都掀起了网络问政的高潮。与四川省社科院专家所指问题所不同的是,为了讨得网络问政的好名声,许多地方都出台了政民互动更细化、更具体的举措办法。至少从纸面上来看,通过网络与政府(首长)互动,不再是一件无法预期和操作的事情。但缘何会出现四川省内大面积的政府网站沦为摆设、网上政民互动“断线”的情况呢?

  如前所述,政府部门的政务职能改革,没有经过业务对象体验校验(公众评价)这一环节,无法与网络问政平台真正完成对接;简言之,网络问政的实质,等于给机关单位增加了负担,给经办人员增添了额外的工作,“谁积极、谁加班、谁倒霉”。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国内政府立法的特色就在于,为了管理便利甚至部门、地方利益而设定许多“特殊的”条款;这就造成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级别或地方的办理单位,得到有差异乃至截然相反的问题解释。由此,许多政府单位在收到民众来信、“市长信箱”批转而来的网民投诉后,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政策法规的梳理(包括对具体地方“土政策”的了解)、不同层级和地方主管单位的协调工作,效率自然无法提升。

稿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