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院互融”是迈向专业服务的必由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1:51  红网

  据媒体报道,宁波市江东区探索“家院互融”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何为“家院互融”?在这里,“家”指的是“居家养老”,“院”指的是“院舍养老(机构养老)”,将这两者结合到一起,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可以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无论就效果而言,还是就效率而言,都是一个值得倡导的方向。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步走向高峰的过程中,对老人的服务照料同样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特点是“少子化”,加上家庭小型化和劳动力流动,以及社会压力(工作的、生活的)等等不利因素,完全靠子女和家庭来服侍老人、照顾老人恐怕会力不从心。所以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社会学界就对中国迈入老龄社会后的老年社会服务问题不断发出呼吁,民政部门也从实务的角度持续进行探讨,最终提出了“机构养老与在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战略蓝图。以数量化的视角看,对90%能够生活自理的老人,以社区服务作为支持网络,帮助他们实现无后顾之忧的居家养老;对5%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实施机构养老;另外还有5%的老人,虽然生活能够自理但收入较高、需求也较高,他们可以选择更高档次的机构养老。

  但是,作为这个战略计划大头的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虽然近年来民政部门也下了大力气去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老人服务常常需要做到无微不至,这样才能切实底使老人及其子女无后顾之忧。现在的做法:一是以邻里互助的方式,请左邻右居、亲朋好友作为志愿者来照顾老人;二是由社区组织雇用家政服务员来提供“小时工”式的家庭服务。但是,志愿者和小时工能够承担的责任实际上都是非常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很难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要求志愿者在提供老人服务方面“专业化”,至少在当今中国还有相当的难度。要求家政服务员做到“专业化”,这是有可能的,但对家政服务员提供专业培训会提高人工成本,因而服务费用也会相应增加。可以想见,现在的一般家庭大多很难负担得起。

  机构养老是一种更加符合现代规律的集约化社会服务方式,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因此为需要付出更高成本的专业化服务开拓了运营空间。从国际经验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都是从机构服务开始的,因为只有社会服务机构才有条件聚集专业人员,譬如专业的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营养师、康复师以及高中低各种级别的专业服务人员。反过来说,专业服务机构的存在也便于专业人员聚在一起讨论切磋相关的专业问题,对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专业理论的提炼、升华都有好处。所以,专业服务如果不从机构服务入手,其实很难真正迈开步子的。但是,另一方面,机构服务也有其缺陷,会使老人脱离家庭和社区,将老人与其生活了一辈子的熟悉环境割裂开来,这会对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宁波市的“家院互融”,实际上探索了一条可以使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和机构养老融合为一体的道路,各有关方面各取所长、相辅相成,在满足对老人的服务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现在的发展模式中也许对于专业服务强调得还不够。但“红蚂蚁”服务队的心理咨询已经给我们指出了方向。要真正满足老年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各种需求,就应该进一步整合资源,研究如何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全面配置各类相关的专业人员,使“家”、“院”一体,融合到专业化的更高层次上。

  (作者系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稿源:红网 作者:唐钧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