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加藤嘉一:理解误解的背后,路还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6:55  中国青年报

  北京劲松地铁站D口,华腾大厦1楼的上岛咖啡。黑T恤、白短裤,略显杂乱的头发,蓝山咖啡,在谈话间,被很多媒体称之为“日本青年学者”的加藤嘉一,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这番表现,倒是相当符合他的实际年龄,26岁。

  从2008年开始,这个日本年轻人开始频频在大众媒体中频频亮相,两年之后,他已经成了在中国被“曝光”最多的日本人。开专栏,写博客,上电视,很多人在观察、评论某些问题时,都会习惯性听听“那个日本小子说了些什么”。

  唐骏学历造假,他写文章指责在当代中国,学历本身已经失去了衡量一个人“本来面貌”的社会价值;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调任新疆,他在与白鹤鸣的对话中赞叹道新疆新政可期。

  “中国人其实很在意外国人对你们的看法,不信你看,贵国发行量非常大的报纸中,就有《参考消息》。”加藤这样解释自己“走红”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那个曾经没有中国朋友,不会中国话的加藤嘉一,用了很短时间,就拥有了和他眼中所有的中日“大人物”——福田康夫或者是薄熙来,“喝杯咖啡”畅谈中日关系的资格。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如此评价:他是中日之间新一代“造桥者”,亦是中日“和”的使者。

  同样有相当多的人对加藤嘉一并不感冒。“加藤嘉一,不就是那个日本愤青吗?,你了解中国吗?干嘛对我们说三道四?”甚至于他每天还能收到大量的电子邮件,一些人干脆直接对他说“小日本,滚回你的老家去。”

  尽管他一再强调自己理解与包容别人的批评。但是当听到这样的评价时,“加藤学者”依旧会刹那间收去自己铿锵与理性的姿态,显露出他日本人较真的本性,两眼圆睁,鼓起腮帮子质问:这是谁说的?凭什么这么说?

  毕竟还是年轻。面对质疑,加藤嘉一会苦恼焦虑,自我反思“中国,我误解你了吗?”这是在7年前,他来到这个“日本人仰慕中的,想象中的,名副其实的大国”之初,从未意料到的。

  加藤来了中国才知道,在中国社会中,“看病是要挂号的,办事是要送礼的”;加藤来了中国才知道,中国人“很两个极端,爱国与崇洋,自信与自卑,人情味儿与个人主义”。对此,他到目前也很难完全弄明白。在中国东北边境考察时,加藤第一次看到了边界线,竟然莫名其妙地感动得流泪了,“在日本,没有边界线”。

  他认为中国人现在对他的误解,以及他对中国的一些误解,没有办法避免,“就像中日关系,在深层次的交流之后,为什么摩擦比以前更多了?这就像新婚夫妻一样,过了蜜月期的浪漫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磨合。今天的理解,就是明天的误解,这是硬币的双面。”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去中国的小船》一书中表达的是和加藤相同的感触,“我读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我想更多一些了解中国。那是另一个中国,不同于地球仪上涂以黄色的中国。那是一个假设,一个暂定。”

  尽管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历史上的“冤家”从本质上来说一脉相承、一衣带水,一样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但误解与摩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中国人指责日本人不懂历史,在对其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态度暧昧,反而在“中国毒饺子事件”中斤斤计较;日本人却委屈地认为自己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并认为很多中国人已经丢弃了他们的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中日两国像看镜子一样打量着对方,相互看着挺熟悉,但是却怎么也不理解对方到底在想些什么。

  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不理解在日本社会,“当官”和“从政”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不知道日本的“网络社区”远没有中国如此的活泼与热闹。

  这种矛盾还充分集中在加藤嘉一的身上,他长着一副中国南方江浙人似的面孔,操着一口标准的北方“京片子”,但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无论他想问题还是做事,都相当的“日本”。

  误解的消弭归根结底要依靠沟通与交流,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认为“现在,我们就可以夸奖加藤和他所做的事情,但10年或20年后,才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价值。”

  “之所以与中国媒体有这么多的接触,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媒体记者的交流,观察中国,了解中国。”加藤嘉一品着咖啡,“你在采访我,而我也在采访着你们。”

  至今,出身运动员的加藤依旧保持着长跑的习惯,“有的时候,我跑得筋疲力尽,却发现其实并没有跑多长时间;而有的时候跑得很轻松,却发现已经跑了1个多小时了。”

  而中日关系,何尝不像加藤的长跑一样?理解与误解的背后,路途其实还相当漫长。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