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有期,但记忆与精神永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7:54  法制日报

  位于世博园C片区的瑞士国家馆,是本届上海世博会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在5月份开园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是高居Top5的最受欢迎的热门国家馆。据统计,截至8月底,该馆共迎来174.6万中外游客,日均访问量达到2万人左右。与此同时,瑞士也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9月14日,两国迎来建交6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到来前夕,本报记者对瑞士国家馆副总代表兼馆长,同时也是曾担任过日本爱知世博会瑞士馆馆长的马努埃尔·萨尔赫利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本报记者余瀛波

  记者:再过几天,即将迎来瑞中两国建交60周年纪念日,瑞士馆为此将举行哪些活动60这个概念对于瑞士人来说,是否具有一些特殊意义

  萨尔赫利:是的,瑞中建交60周年对于两国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为此我们瑞士国家馆也将举办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是瑞士驻中国的科技中心会在九月份启动一系列的论坛和会议,这些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另外,瑞士联邦政府的交通、能源和环境部长也会在瑞中两国60周年建交纪念日来到瑞士馆。借这个机会,我们会推广在可持续发展上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此外,对于广大的参观游客来说,我们也有许多很好玩的活动。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瑞士一位传奇的灯光艺术家会来到上海,分别在卢浦大桥和外滩上投射灯光艺术品,以此来纪念瑞中建交60周年。

  至于60这个数字本身,应当说对于瑞士人来说并无特殊意义。但是对于瑞中建交60周年来说,瑞士人都会感到非常骄傲,因为瑞士是在60年前第一批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回顾过去这60年,瑞士人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也是越来越高,因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无论在政治、经贸还是环境保护方面,瑞士始终都把中国视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

  面对极端气候,“花园之国”是否也有了危机感

  记者:据报道,为庆祝中瑞建交60周年,本月初瑞士还在青岛举行了一个“关注气候变化”联展。虽然气候变化问题在今天正在被全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各国在这方面所采取的行动仍然有限。对此,作为一个瑞士人,您如何看待

  萨尔赫利: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越来越多地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但在统一行动方面仍面临诸多阻碍,比如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各国在这一问题上就产生了一些分歧。我个人认为,人们不光要把目光放在国家间的政府层面,而更应把关注点放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放在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上。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做很多,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拯救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对他们言传身教,比如说在出行时我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们要多乘公交、火车这些公共交通工具,而尽量少地使用私家车;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地回收废品,却要到处乱扔垃圾。总之,政治家要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情,而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也应当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记者:今年以来,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极端的气候状况,在严峻的现实下,对于瑞士这样一个素有“花园之国”美誉的国家来说,人们是否已经有了一些危机感

  萨尔赫利:最近以来我们都看到了很多关于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的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原因之一肯定与人类自身对自然的破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令我欣喜的是,我最近刚刚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政府最近出台了一项准备在长江沿岸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即“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大型捐资造林活动———编者注),将投资10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植树造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人们可以从一些很小的地方做起,来采取遏制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

  在瑞士,人们也正在切身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比如说夏天30多摄氏度的高温,比如冰川正在减少,通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后几十年图片的对比,就会发现冰川确实是少了很多,所以瑞士人对气候变暖这个问题的意识也是非常深刻的。虽然人们在纸面上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讨论不是很多,但实际上已经更多地从自身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比如说,人们非常关注水的质量,空气的质量,还有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怎样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案,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遏制气候变暖。

  为何不把资讯和展览搬到排队等候区

  记者:在世博会期间,“如何让游客更有序排队”是许多参展方都在考虑的问题。而在已经过去的4个多月期间,瑞士馆是否已经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萨尔赫利:在这一点上,首先要充分肯定上海世博局在整个世博会期间,为游客排队参观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和设施,来确保游客排队的井然有序。作为馆方来说,我们同世博局以及其他展馆也都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讨论。在瑞士馆,我们在排队区域提供了多种娱乐方式来帮助游客打发时间。比如提供一些娱乐项目、抽奖问答、音乐、组织卡拉OK等等,这样可以让大家边娱乐、边参观。

  对于今后如再举办世博会这类大型活动,我个人的建议是,游客在等候区域所花的时间是最长的,而真正参观所花费的时间要短得多,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有关各国丰富的信息和展览搬到游客排队等候的区域,让人们在排队等待的同时就已经可以了解这个国家。

  记者:众所周知,瑞士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对于今天中国在城市发展中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您如何评价又有哪些建议

  萨尔赫利:的确如此。瑞士有着几乎是全世界最密集而先进的公共交通网络。但其实在上海,我们也惊讶地发现,这两年已经修建了无数的地铁和公共交通网络,可以想象在五年后如果再来到上海,她的公共交通网络会更加密集和完善。

  谈到瑞士的今天,就有必要回顾她的昨天。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瑞士人也是都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人们出行时也都是自己开车,跟现在中国的情况一样。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自然就会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而这就势必会影响到公共交通的发展。因为当越来越多的车上路以后,你就会发现交通拥堵随之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还是要发展公共交通体系。尽管要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可能会需要比较漫长的一段时间。

  后世博时代,园内场馆是拆还是留

  记者:为期半年的世博会迄今已过大半,到目前为止,让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萨尔赫利: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在上海待这么长时间,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和了解这座城市。从本届世博会运行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她的规模,还是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都非常令人震惊。每天都会有四五十万的游客涌入到世博园,这对组织者来说,需要投入大量辛勤的努力,而且没有出现任何大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难得。6个月时间,参观人数将达到7000多万,这一点同样令人感到震惊。所以说,无论是从本届世博的组织方面,还是城市的发展方面来看,我都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同时,通过这届世博会,中国也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举办这样大规模的世界盛会,中国已经是这个世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记者:随着世博会距离闭幕的时间日益临近,现在很多人都在关心,“后世博时代”包括瑞士馆在内的这些瑰丽、别致的标志性建筑要不要保留下来,如果拆掉是不是太可惜如果当您在一两年后重新回到这里时,发现今天的场馆已经不复存在,会是怎样的感受作为一馆之长,您对于“后世博时代”这些场馆的未来,又有何建议

  萨尔赫利:根据巴黎国际展览局的惯例,所有参展国的场馆在世博会结束后都要被拆除。以前也曾有过场馆被保存下来的情况,但现实证明,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场馆损坏的情况也都比较严重,而这将破坏人们对世博留下的美好印象。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是在各参展国的通力合作下,才有了世博园内许多漂亮的展馆,但在世博结束以后,这些国家也就没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进一步维护这些场馆了,所以它们总是要拆掉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世博会之所以被称为是人类的一笔宝贵遗产,是因为在这些建筑被拆除以后,世博园内会留下很大的一块空间,用作城市发展的下一步规划。而且,这里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说街道和绿地等都有了,剩下的园区可以作为房地产投资,用作公司写字楼的建设,甚至是大型的购物商场。我们知道,在世博会之前,这里只是有一些老式的工厂厂房,而这些厂房的存在,对城市本身也造成了污染。所以说,通过世博园的建设,也为这座城市开发出一片新的区域,可以进行新的城市建设。从这一点来说,我想也许五年以后我会再回来看看这片地方,看看她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然,随着世博结束后这座建筑的消失,我也会对她感到怀念,但我相信,她会与世博精神一道,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