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强震突袭新西兰零死亡奇迹本有因严格建筑法规保证“一个都不能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7:54  法制日报

  环球聚焦

  新西兰南岛9月4日发生里氏7.1级地震,南岛最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震感强烈,但最终却没有一个人在地震中死亡。对于新西兰强震中的“零死亡”奇迹,美国有线新闻网评论认为,建筑法规及标准的严格制定与切实执行,才是造就这一奇迹的关键所在

  7.1级强震凌晨来袭新西兰创零死亡奇迹

  据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报道,新西兰南岛在当地时间9月4日凌晨发生里氏7.1级强震,震中位于克莱斯特彻奇市以西40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0公里。地震造成2人受伤,部分建筑物受损,南岛其他地区和位于北岛的首都惠灵顿也有明显震感。然而令所有人都非常震惊的一个事实是:在这次突袭而至的强震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死亡。

  对于“零死亡”奇迹,克莱斯特彻奇市市长约翰·基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唯一能称为奇迹的就是没有人失去生命。”民防事务长卡特则表示:“我认为我们国家简直太幸运了,这样的强震没有造成死亡。”

  的确有专家分析认为这次新西兰地震的“零死亡”带有幸运的成分:不属于直下性地震(即震源就在城市中心地下);地震发生在凌晨,受损严重的商业区恰好没有人;居民几乎都住在底层建筑中……这一切似乎刚好促成了“零死亡”。但是这次震源非常浅,震感非常强,并且凌晨时人们都在熟睡,按常理讲更容易出现伤亡。“零死亡”的出现,真的只是因为幸运吗

  去过克莱斯特彻奇市的人都知道,该市除了市中心中央商务区一些林立的办公楼和商铺多为泥砖结构之外,绝大多数居民都住在郊区低矮的房院里,这些房屋多为木质结构。通过震后公布的图片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即使是受损严重的建筑物,也最多是墙面坍塌而已,主体结构并没有被破坏。在克莱斯特彻奇市几乎没有看到震后有房屋整体坍塌情形的出现,这才是新西兰强震“零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所谓的“幸运”,而是由于他们拥有非常严格的房屋建筑标准和严厉的建筑法律法规。

  地震多发促防震设计严格建筑法规保安全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在这个小小岛国,一年可监测到的地震大约就有1.4万次。历史上新西兰曾因地震严重受灾,1931年发生在北岛内皮尔的里氏7.9级地震和1942年发生在惠灵顿地区的里氏7.2级地震,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历史天灾的血泪教训,促使新西兰人不懈地探索努力、不断完善地震防御体系。

  在内皮尔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年,新西兰政府就通过了新的建筑法,要求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必须以钢筋水泥建造。此外,相关法案还严格规定建筑物中所使用的防火材料,居民住房也必须保持一定间距,以备在地震时有足够空间可以逃生。

  在此类法规的严格要求下,新西兰的房屋建筑多采用先进的隔震减震技术。自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新西兰就在其建筑设计中容入了大量的抗震元素,如在一些大型建筑物及桥梁上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用一种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这种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除此之外,新西兰的低层和多层居民住房则多采用轻型木结构建筑。木结构的房屋在抗震方面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是重量轻,在地震中吸收的地震力小;其次,平衡性优于其他结构,不会轻易发生变形,而楼板和墙体体系形成的类似于箱形的空间结构更使得各构件之间能相互作用,即使受到强力挤压,整体结构也不会散架;此外,木结构韧性大,有很强的弹力恢复性,当受到瞬间连续冲击时,主体结构即使与地基发生错位也不至于崩塌。

  在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华人地震专家、高级研究员余嘉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新西兰建筑法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强震发生时,有关设计和建设必须能保证建筑物不倒塌。

  据他介绍,由于房屋建筑基础结构有保障,只要主体结构不垮,一些物体即使砸下来,伤人的程度也会较轻。因此新西兰民防部门才非常有信心地表示,发生地震时,人们待在室内会比在街上更加安全。

  法规要求即使发生强震主体结构“一个都不能倒”

  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新西兰的防震技术再怎么先进估计也发挥不了如此大的作用。近些年来,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不断加强立法,例如《1963年建筑师法》、《1988年建筑师法修正案》、《1997年建筑师法修正案》、《2003年建筑法修正案》、《2004年建筑法》等详细法律法规及修正案的相继出台,为建筑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在新西兰,每一栋商业或住宅建筑,必须经当地地方议会批准且严格按国家建筑规范执行。而新西兰国家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图纸要送交专业部门审核;施工时建筑师和设计师可在场监督。

  新西兰建筑法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在强震发生时,设计方和建设方必须能做到保证建筑物不倒塌。一旦出现问题,将有专门机构追究包括审查人员在内的各方人员责任。

  不过,由于新西兰的建筑设计标准、施工水平、材料使用以及建造环节中的每一处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都要经过各方的仔细商议推敲,最后被专业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所以整个过程耗时非常长。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安德鲁·查利森解释说:“新西兰的建设标准、施工水平、材料使用以及建造环节中的每一处都必须有质量控制。”对新西兰政府来讲,“我们也经常因昂贵而严苛的执行标准而遭到批评”,新西兰政府服务技术咨询组顾问格雷姆·麦金多表示。

  管制的严格复杂化,必然使审查耗时增长,费用亦会逐步增多。“但这些不是关键性问题。我们知道会有一个验证所做正确与否的时刻,那就是在一场天灾中没有人死亡、损失也降到最小。”

  全民抗震防震意识到位政府重视防灾减灾教育

  严格全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是新西兰防震工作的关键,但新西兰的全民抗震防震意识和知识也很全面。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

  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新西兰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应对。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新西兰从血泪历史中汲取到了经验教训,现在无论是从技术上、法规监管上,还是从国民的防灾教育上,新西兰都在尽力做到最好,所以才能出现此次的“零死亡”奇迹。在和大自然灾害的抗衡中,只有这样做,防患于未然,才能把灾难的威胁降到最低。

  平影影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