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圈养式保护”是否适合城市湿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7:56  东方网-文汇报

  眼前是两张卫星照片截图:上海市区东北角原江湾机场位置,在10年前仿佛一颗跳脱的绿玉,一眼即能识别;而今天再看,这个正在形成新江湾城的地方已不再绿得那么分明。尽管新江湾城的“灵魂”——湿地早已被围起禁止靠近,但伴随着新城建设,人们的活动仍然对这个区域造成了复杂的影响。

  一些常年关注此处环境的专家开始对“圈养式保护”提出异议:为了保护,新江湾城湿地外围建起了生态长廊,将湿地“圈”在其中而与外界环境隔绝;但“圈养”仍然未能完全阻止湿地内的生物受到影响。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天然生态区,新江湾城究竟如何才能在开发与保护之间达成和谐?城市与生态的新命题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怎会有“买水养湖”的困窘?

  在原江湾机场南侧的弹药库所在地,保留有一块面积150亩左右的湿地,这是新江湾城目前仅存的原生态湿地。过去由于长期封闭和闲置,这里生存着大量天然植被和生物物种。为防止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破坏,这片湿地不向居民和游客开放。

  在湿地外围,新江湾城内的“七横三纵”10条水道构成人工水系,这是区域生态最重要的支撑。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水系的主要水源是闸北水厂——新江湾城每年购水30万立方用于枯旱期景观水体的补水,一年需补水6到7次,每次补水需调水3趟,周期达一个星期。

  其实新江湾城内的水系并非“死水”。它的东部通过清水河与黄浦江相接,可用来引水;西部通过吉浦河与外部河道衔接,是主要的排水口;而按照规划,清水河应该是“源头活水”。

  可为什么在有活水源的情况下,出现“买水养湖”的困窘?新江湾城综合市政管理所工作人员龚佳伟告诉记者,新江湾城整体水质好于周边,所以直接从黄浦江引水会降低这里的水质;而且清水河口有不少分属于沿河居民区和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会使流经河道的水的水质更差——因此“源头活水”的设想只是“看上去很美”。

  水体没了活水源,要维系水质绝不容易。杨浦区政协委员周文海说,新江湾城水质这两年已开始下降,等到今后居民大量入住、人类活动增加,水质降低的速度必定加快,“水体自净能力有限,如果不开发活水源、增强水动力,快则一两年、慢则三四年,这里的水系就会黑臭,缘水而居的动植物生存将受到威胁。”

  城市湿地需要“大生态保护”

  一旦外围水系水质恶化,湿地就可能被波及——以隔离为主要手段的“圈养式保护”并不能杜绝生态受损的危险。驻沪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湿地生态专家陆健健告诉记者:“‘围墙’可以挡住人类不文明行为对区域的直接伤害,但挡不住来自外部的污染,比如污水通过地表土壤、扬尘通过头顶天空,都可以进入保护区内。”

  更让陆健健担心的是,生态系统一旦封闭,就人为地给物种交流设置了障碍,系统内部植被、水系得不到循环和补充,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另外,“圈养式保护”需要高额投入,而这种投入有去无回,很难保证持久性。

  “新江湾城固然不是一般的人造景观,但也并非完全的自然保护区,不宜生硬套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模式。”陆健健解释,不同生态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各有侧重,比如远离人群的郊区湿地,主要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以要把它和人类活动隔离;城市中的小面积湿地,不可能用来保存珍稀物种,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城市的肾和肺,净化水质、交换气体。

  “如果要定为自然保护区,那新江湾城整个区域就不该开发;现在既然开发了,就该采取‘大生态保护’,就是把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陆健健认为,保护位于城市中的湿地,需要生活在它周遭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活方式,适应生态保护的要求——既然你因为向往良好生态而选择生活在新江湾城,那就有义务做点“牺牲”。

  打破“小圈子”之间的隔离

  改变,正在萌芽。

  记者了解到,杨浦区环保局将与新江湾城合作,让居民家中阳台、屋顶的排水从雨水管道改走污水管道。按照常理,阳台、屋顶上接到的是“天落水”,没必要做污水处理后再排向河湖;但不少居民把洗衣机安置在阳台,洗衣污水借雨水管道排出,会对河湖水质造成危害。

  杨浦区环保局局长徐雪峰说,新江湾城水系流速缓慢,目前的水动力只能勉强维持水循环。严格将雨水污水分流,才能不对水体增加伤害。

  但要真正改善水系,还得恢复新江湾城水系与外界的连通。不过,要让水“连通”,首先要让区与区、部门与部门“连通”:新江湾城的水东进西出,作为入水口的清水河需要治理,这需要杨浦区全力投入;作为排水口的吉浦河口目前水质也较差,为防倒灌,新江湾城现在基本不从那里排水;吉浦河流经宝山、杨浦、虹口多个区域,治理需要多区联手。

  “打破‘围墙’大有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新江湾城湿地的生态保护,而且对提高整个上海水系的净化能力都有作用。”陆健健告诉记者,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防洪抗涝等现实需要,上海全城的水系分割比较严重,导致相互之间沟通不足,水质净化能力弱,“要打通所有水系不现实,但可以局部修整,打破相近‘小圈子’之间的隔离。”

  本报记者钱蓓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