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经开区:崛起的“中国力量之都”

  

长沙经开区:崛起的“中国力量之都”

  三一重工今年的产品销售继续保持火爆局面,生产销售数据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石祯专摄

  

长沙经开区:崛起的“中国力量之都”

  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产值约1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0%。这是忙碌的生产车间。石祯专 侯佳晗摄影报道

  

长沙经开区:崛起的“中国力量之都”

  中联重科产品吸引众人目光。石祯专摄

  2000年2月,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这是长沙经开区开始腾飞的新起点。新世纪之初,敢为人先的长沙人,毅然擎起“兴工强市”的大旗,开启了新型工业化的新征途。如今这一战略构想,结合“转型”的动力,在长沙经开区内催生出一部部堪称神话的工业传奇!

  近日,记者来到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从入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到本土成长的行业“巨头”,从创下“中铁轨道速度”的央企到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广汽菲亚特项目,记者见证了“转型”进行时带来的变化。

  发展,离不开高瞻远瞩的谋划,“转型”的魔力促进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今年1至8月,长沙经开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601亿元、同比增长43.4%,实现工商税收35.5亿元、同比增长55%,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其中,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占了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八成以上。长沙经开区正以两大主导产业的“力度”和“速度”,全力打造“中国力量之都”的梦想。

  工程机械2011年接近1000亿元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展现雏形

  徜徉时间的长河,也许会感叹十几载太短暂,而长沙经开区只用了十几年的光阴,“转型”力量使“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雏形展现。推进集群发展战略,形成工程机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区域;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形成工程机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推进创新联盟战略,形成工程机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鼓励产业和学校、科研单位及用户单位形成自主创新的战略联盟,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装备制造业吸引国内外要素资源的洼地正是这种战略思想的构成。

  作为淘金印度的“牛仔”,三一集团决策者深知“印度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肯定不会小”的道理,公司于2002年成立三一印度分公司,将印度作为其走出国门后踏进的第一个海外市场。2005年12月,在孟买最高建筑——印度帝国大厦建设中,标有“三一HBT80C2118D”字样的拖泵机源源不断地把混凝土从地面快速运送到215米的高空时,印度设备使用商领略了来自长沙经开区企业的“威力”,至此,三一集团开始在“孔雀”的国度与欧美工程机械巨头一较高下。

  在国外市场的拓展上,三一理智地选择“纵横捭阖”的策略。进入印度市场之后,三一成功打入德国、美国、巴西、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拥有30家子公司。三一在世界工程机械的高端国度——美国和德国设立分公司的目的,是结合全球最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和最高管理水平,提高三一的制造水平、技术、品质和品牌地位,并在危机中吸纳有用人才到三一体系中,提升自身水平。

  三一只是长沙经开区中走出国门的代表之一。与三一机缘巧合同处一个园区的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凭借各自的产品优势,走出国门,赢得国外客户的信赖。至此,一批如长天九五、和昌机械、大唐工程机械、天立工程机械、星邦重工等企业纷纷扎根长沙经开区。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敏锐地提出,要抓住机遇引进中央企业落户园区,进一步夯实经开区发展基础、加快园区前进步伐。2008年9月,央企中铁轨道系统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沙经开区征地落户,并创下从签约拿地到投产仅用不到1年时间的“中铁轨道速度”,并结束了湖南不能生产特大型隧道施工机械的历史。“中铁轨道落户长沙并成功下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产品,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为长沙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增加了厚重的砝码。”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日前来长沙经开区考察时如是评价。

  2010年5月,长沙经开区装备制造(工程机械)产业基地获国家工信部的批准,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工程机械示范基地之一。随着总投资60亿元的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项目近期签约入园,长沙经开区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全、集全世界所有工程机械行业规模企业产品的一站式采购总部基地,标志着全球工程机械顶级“宝马展”将有长沙版。目前,首批签约引入的品牌客户包括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巨头美国卡特、韩国斗山、日本小松和日立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徐工、龙工等。

  据介绍,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的产值现已占全省的五分之三、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产品涉及12个大类、100多个小类、400多个型号,占全国工程机械产品品种的七成。特别是三一、中联、山河智能3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了全国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市值的三分之二。2009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制造商有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柳工集团,其中,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占了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抢抓工程机械行业持续增长的机遇,主导产品汽车起重机、建筑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等销售增长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三一重工今年的产品销售继续维持火爆局面,生产销售数据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部分产品上半年基本能完成去年的销售额度。三一集团2010年全年目标是完成销售收入500亿元。今年1至8月,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共完成产值432.9亿元,同比增长56.2%。预计2011年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将接近1000亿元。

  成湖南世界500强最集中的投资洼地

  “蝴蝶效应”引来21家“世界500强”

  近期,由湖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单位主办,省内资深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委会的湖南省产业园区综合评比揭晓,长沙经开区最终从申报的30个候选园区中脱颖而出,一举囊括了此次评奖的最高殊荣——“湖南最具投资价值示范产业园区”。

  作为率先在湖南行政机构中获得ISO质量与环境体系双认证的单位,长沙经开区经营管理导入了国际标准,这对每一名干部都提出了明确、具体、量化的职责要求,使园区管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提升与完善。

  服务的精细化验证着长沙经开区打造国际园区的精彩。在新版的《质量管理手册》中,内容细列从项目谈判落地到竣工投产全过程所有“政务服务”产品的要求。记者翻开手册,其中“项目免费全程代办工作规范”中列出了12项工作程序,对每一道工作程序都提出了服务内容、质量与时效要求,每一项考核结果都将与每个干部的绩效挂钩,绝不含糊。“我们要将‘贯标’工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不仅要达到提升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还要通过‘贯标’复评工作带来全区干部的新风貌。”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科明说。他认为,经开区优良的投资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正是园区走向国际化不可替代的硬支撑!今年6月份对园区投资环境总体测评中,总体投资环境满意率上升了4.17%,达到了93.26%。

  园区环境的品质内涵还在持续延展。今年长沙经开区启用了新的LOGO,新徽标以一个黄颜色正方形作底,中间由字母“C”、“P”组合成一个银灰色椭圆图形,下面一行英文POWERCITY,整个徽标图案寓意为“中国力量之都”。新徽标的推出在一般人看来或许只是一个细微的改变,但对长沙经开区人来说,却意味着一种全新价值理念、服务理念的升华。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已经认同与世界“共享、共赢、共生”的核心理念,且所有的付出和实践都是在演绎着经开区“不仅贡献力量”的壮志与豪情。

  混沌理论之父洛伦茨提出了“蝴蝶效应”理论:巴西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改变空气流动,最后可能在美国引发龙卷风……高瞻远瞩的战略、优质的投资环境、精细化的服务,使长沙经开区“蝴蝶效应”无限量扩大。园区吸引了国际巨头博世汽车、日本三菱、三井物产、住友、美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空气化工、意大利菲亚特等21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长沙经开区已成为湖南省世界500强企业最为集中的投资洼地。同时,也成为国内资本、民营资本投资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园区吸引和培育企业近500家,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与家电、新材料、食品饮料、轻印包装等四大优势产业,初步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上市公司18家,拥有年产值过亿元以上企业50家、过10亿元企业8家,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税收两亿元。今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00亿元、明年成为1000亿元工业园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发展空间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长沙经开区。

  在新的历史拐点上,在发展竞技场中,长沙经开区的决策者将前行的目标直指国际化,“招商国际化、产业国际化、环境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掷地有声。在招商引资上,每年新引进1至2家世界500强投资兴办的企业,引进过千万美元的项目5个。在产业发展上,建立“6+1”产业生态链,形成设计、研发、生产、配套、运输、营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突出发展“实验室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可持续建筑和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产业的培育发展。在生态环境上,积极申报创建有“中国环境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有序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创建工作,创建低碳园区,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在人才培育上,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政策。力争五年内园区新增各类海归人才和高层次人才3000名以上。

  长沙成全国首个最完整车系制造城市

  打造“湖南汽车产业走廊”迈出实质步伐

  作为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是1︰3,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球会有那么多城市前赴后继地做着汽车梦。经过多年的发展,长沙经开区及星沙周边,从整车种类来看,已成为全国首个最完整车系制造区域,“汽车梦”已经展开了腾飞的双翼。目前长沙的整车制造企业大部分聚集于长沙经开区,产品涵盖轿车、越野车、轻中重载货汽车、专用车、客车等完整车系,并具备汽车发动机、车桥、汽车电器、汽车车身、汽车模具、轮胎等零部件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随着北汽福田、广汽长丰、广汽菲亚特、陕汽集团、众泰汽车等一大批国内汽车行业骨干企业的进驻,长沙造车正在由商用车转向乘用车。

  2010年4月19日,福田汽车长沙20万辆新基地建设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经开区签订,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占地面积约1500亩,规划新建10万辆中重卡以及10万辆轻卡、SUV和皮卡,届时将实现产销30万辆整车。而年前引进的广汽菲亚特项目已于今年3月注册公司、4月底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带动了包括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4家零部件企业同时入驻。8月26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广汽菲亚特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协议,决定共同组建广汽菲亚特零部件配套园联合推进小组,共同推进相关零部件企业落户长沙经开区。此举标志着长沙经开区开始启动整车企业带动零部件企业同步发展战略,打造“湖南汽车产业走廊”又迈出新的步伐。

  长沙经开区打造“湖南汽车产业走廊”的蓝图,无疑也让海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8月14日,日本住友轮胎项目落户长沙经开区星沙产业基地的签约仪式举行。住友轮胎项目是迄今为止落户长沙经开区的最大日资项目,该项目一期投资3亿美元,预计2012年7月投产。两年之后,日本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旗下产品、世界轮胎知名品牌“邓禄普”将在长沙经开区下线。已落户长沙经开区发展的企业则纷纷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近日与长沙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新的土地协议,用于扩建“博世”长沙工厂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今年1至8月,长沙经开区汽车产业的“车轮”转动更快,汽车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3亿元,同比增长12.9%。目前,长沙经开区汽车产业已拥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100余家,汽车产业已成为经开区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 初步形成“湖南汽车产业走廊”。预计到2015年,长沙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将达120万辆,长沙有望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新板块。

  率先实施园区“宁静日”“无费区”

  “学习与服务”成经开区服务企业品牌

  长沙经开区在湖南省率先推出“宁静日”后,社会上曾引发“亲商”还是“媚商”的质疑。但长沙经开区服务深化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歇,今年,经开区管委会推行“学习与服务”,强调服务的“主动性、灵活性、持续性”,消除发展壁垒,继续提升服务品质。这些观念的植入,使园区发展可谓鸟入天空、鱼游大海。

  对于“学习与服务”,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科明是这样诠释的 :“要使‘学习与服务’成为经开区一项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园区活动品牌。”

  这是7月19日李科明主任带领园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召开“学习与服务”的一个镜头。这次会议是管委会主动上门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的。会上对中联工起公司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用地、周边环境整治等困难和问题,现场进行认真研究并就如何解决一一做出安排,规定了落实期限,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服务”品质的不断提升。开展“学习与服务”活动以来,机关干部们深入企业,主动了解到企业所想、所盼。每一次“学习与服务”活动的实际效果,经开区管委会通过“每周一碰头、每月一调度、每季一讲评”制度进行督查、落实,并将各部门落实情况纳入其绩效考核范畴。

  其实,服务园区企业无非就是用心换心,换位思考。长沙经开区不仅强调服务企业 “首问负责”、“有求必应”,更通过今年推出的“学习与服务”活动,对企业采取“想企业之未想”、一种更高层次的主动服务。不久前,长沙经开区再次对审批事项进行清理、精简,项目入园和建设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77个工作日大幅压缩为现在的40个工作日,同时将以前的172个申报资料精简为122个,并率先在湖南省实现“无费区”。

  专利申请量每年增长两成以上

  园区科技创新“助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近日,全国城市和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会议上传出好消息:在新评定的33个全国城市和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中,长沙经开区作为湖南省唯一获奖单位榜上有名,这是该区第二次喜获“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先进集体”殊荣。

  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一项核心技术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一个实验室集聚形成一个产业园,这就是“实验室经济”的魅力所在。管委会要切实帮助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发展“实验室经济”,通过创造自己的现代实验室,将知识转化为技术,让技术生成产业,成为市场上的自主创新主体,从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为此,管委会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通过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重点建立公共实验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公共展示平台、公共交易平台等,让经开区不但能面向社会“卖产品”,还能有一批企业专门“卖技术”、“卖标准”。管委会年度财政预算中,明确安排知识产权事务费,2009年就达到500万元。管委会还优先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启动建设园区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网络平台,为园区企业专利信息利用打下了好的基础。

  近年来,园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领跑湖南省,专利申请每年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特别是今年1至6月,园区申请专利754件,超过2009年全年申请量,授权专利301件,其中发明专利36件,分别同比增长78%、125%,同时实现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授权质量的高增长。长沙经开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不断涌现,三一重工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山河智能、千山药机等4家企业成为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自主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5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