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共外交切忌一哄而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9:09  东方早报

  时下,公共外交在国内成为热点话题,从 “孔子学院”到“汉语角”,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都被称之为“公共外交大舞台”,但有一些民营企业的商业活动、非政府组织的推广活动也打出“公共外交”的旗号,如此一来,公共外交好像成了一个筐,所有事情都可以往里面装。

  历史教训表明,任何一个事物在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和严格界定之前,一哄而上到头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哄而下。如果把所有与民众有关的对外事务都看作是公共外交,仅凭一腔热情盲目发展,最终的结果将无法避免浅尝辄止和名不符实的命运。

  公共外交虽然面向民众,但本质上仍然不能脱离外交的轨道,仍将严格遵守外交的一般逻辑。尽管中外学者对外交的理解各异,但基本上还是把外交看作是独立主权意志下的对外行为,是代表一个国家中央政府和国家联合体处理国际事务的行为,核心是执行官方最高政治意志,除了主权国家的中央政府、主权国家组成的国家联合体,以及一些经主权国家法律和制度授权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外,非基于主权者授权或者委托的一切对外行为均非外交行为。

  公共外交本质上是新时期执行对外政策的手段之一。尽管公共外交可以是全民参与,但核心还是执行外交政策,那些与执行外交政策无关的商业推广活动和民间交流活动,不能视为公共外交。

  比如某国一个学生自费到其他国家的大学留学不能看作是公共外交活动,而一旦该学生拿到本国政府或者外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就可以视为公共外交。比如美国的富布莱特项目就是公共外交活动,美国企业和基金会资助的各种交流项目,在严格意义上就不能看作是公共外交活动。

  作为执行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外交的灵活性与“外事无小事”的根本方针并不矛盾。公共外交事关全局,在执行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上与政府外交是一致的,在外交授权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也必须反对公共外交中的无政府主义。要强调精心编写“脚本”,实行“宏观加强‘导演’,微观放活‘表演’”,绝不可以忘乎所以、随意而为,干扰外交工作的大局。这也是外交工作严肃性的基本要求。

  与政府间外交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不同,公共外交是一种致力于打动人心的外交,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要求。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依托何种载体,公共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能够吸引人、鼓舞人、说服人、打动人。那些靠摆花架子,追求大场面,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无论投入多大,人数多多,都无法实现公共外交的意图。

  怎样的公共外交才能打动人呢?

  第一步是知名度。一种外交行为首要的是让人家知道,通过民意测验的一系列科学的样本选择和指标探测,就可以掌握公共外交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步是美誉度。一种外交行为必须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国际公认的社会价值观,符合普遍的道义原则,才会获得赞扬和掌声。那种与时代潮流相悖,背离普遍的价值原则和道义标准的外交行径,反而会随着知名度的扩大而招致鞭挞和谴责。

  第三步是认同度。一种外交行为只有与公众同呼吸,共命运,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同。那种重形式,走过场,口号满天飞的做法只会增加公众的反感。

  总之,公共外交是对人的工作,牢牢把握活生生的人的思想感情,尊重人,服务人,感动人,在与公众的情感交流中提升外交的智慧和力量,是公共外交生命力的源泉。

  全球化时代的外交工作正从以政府外交为主的传统外交,向以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并重的方向发展。任何国家都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转变观念,立体思维,立体操作,打造官民并举、政经文互动、相互配合的统筹外交,多领域、多角度地维护好国家整体利益。尤其是开展公共外交,决不可另起炉灶,必须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

  要统筹兼顾好官方和非官方的优势和积极性,集中全民的资源用于公共外交。要统筹好国内公众和国外公众的关联性,尽可能避免国内与国外两种声音、两个口径的悖论。要统筹好国家统一性和社会多样性的矛盾,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要统筹好本国利益、他国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努力增强外交服务多样化利益的能力,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外交质量。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