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梦时代的“造梦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9:10  东方早报

  田方萌

  我做过数不清的梦,其中一个印象最深——我梦到自己梦醒了。我向人们讲述刚做过的梦,忽然醒了过来,才意识到这是个“梦中梦”。我不由得怀疑,现实中的自己是否还未摆脱梦境。在影片《盗梦空间》中,这一问题被技术性地称为“穿越”。

  《盗梦空间》无疑使用了好莱坞惯用的大片元素,包括明星、美女、特技、悬念、刺激的追杀场景和诱人的冒险事业。倘若仅仅如此,它就是一部平常的商业电影,和前期放映的《敢死队》并无不同。后者对那些元素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可那正是观众们预期的。《盗梦空间》则不同凡响,它不仅给你两小时的视听享受,还有些让你出乎意料、琢磨一阵儿的内容。

  我们生活在所谓的“网络时代”。这并不是说以前的社会没有网络,而是指我们必须通过网络才能理解和运转今天的世界。既然全球人口都可以被纳入一张电讯网或互联网,随着神经科学的发达,我们为何不能被接入一张“脑联网”呢?像《黑客帝国》一样,《盗梦空间》借用了网络时代的技术隐喻。在片中,主机变成了人脑,宽带变成了连线,软件变成了梦境,黑客成为“盗梦者”,而“防御者”不正是杀毒工具吗?当然,影片的设计还不算疯狂,最多也就出现了接入12个大脑的“局域网”。

  就像互联网刚刚兴起,人们对它抱有种种幻想,脑联网也能够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首先,隐秘的私人世界被逐一打开,观众可以一窥究竟。影片开始,造梦师柯布和他的同伙就试图从日本富商齐藤的梦境里盗取机密信息。就此而言,片名被译为“盗梦”,其实并不准确。柯布并不希望“盗取”别人的梦想,只是借梦境获取受害者知悉的秘密。报载,一名广东男子看过《盗梦空间》后,要求妻子接受催眠,想以此获知她是否对自己忠诚。此公并不关心妻子做过什么春梦,只在乎她现实中的外遇。

  影片的故事主线进一步探索了“植入想法”技术,即通过梦境控制他人的可能性。如果说梦中窃密属于寻常的黑客行径,植入想法就是特洛伊木马工程,因此更具技术含量。由于难度系数高,导演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一步步展示主人公造梦设套的本领。在梦幻陷阱中,豪门公子费希尔最终中计,重新发现了父爱,这一结局极大地消除了观众的罪恶感。然而,它却回避了严肃的伦理问题:我们是否有权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改变他人的想法,即使结果对其有利?不难想象,大脑连通技术一旦出现,对它的商业管制将成为未来法理学家的热门话题。

  尽管脑联网上的黑客生活新奇诱人,《盗梦空间》真正的魅力恐怕还在于它开启的“造梦空间”。盗取世上已有的财富,无论多少仍然有限;无中生有才是伟大的魔术。造梦师柯布和妻子梅尔成功地塑造出一片片海市蜃楼,并在其中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如果梦境十分美妙,我们是否还要回归现实生活?这是富有哲学意味的精彩话题。可惜影片将这一主题作为副线处理,侧重于柯布夫妇的情感纠葛,并未对其充分探讨。

  我们生活的网络时代,也是一个没有梦想的时代。当你轻点鼠标,即知晓你想知道的一切,这个世界就不再具有梦的神秘性和非理性。正如韦伯所言,现代化的历程就是“祛魅”的过程,长期受敬拜的神祇纷纷被请下祭坛,长久被信仰的神话一个个遭遇破产。人们陷入理性化的“铁笼”生活中,毫无想象空间可言。我们不谈对梦想的追逐,只做现实的选择。或许正是因为缺乏梦想,人们才需要消费他人制造的“梦境”。最近几年的经济低迷让人倍感沉闷无聊,这进一步刺激了对人造梦境的需求。

  于是,“造梦工业”成为时下最繁荣的产业之一,如玄幻小说、影视剧集、电脑游戏和主题公园。好莱坞一家著名的电影公司干脆起名“梦工厂”,一语道破行业本质。倘若脑联网诞生,人们将由信息科学时代转入神经科学时代,这一切都会被淘汰。想象50年后的一幅场景:你家楼下新开了一家“造梦吧”,只要办张会员卡,你就可以租用一台“梦幻终端机”。按照人物、情节和场景,你可以订购数十种梦境,从浪漫情缘到极品飞车不一而足。如果你的生理机能同时得到维持,你就可以一辈子无忧无虑地徜徉在梦幻伊甸园中。

  在影片中,这正是梅尔看似美妙的选择——将现实锁进保险箱,在自己设计的虚拟空间永驻。然而,这一决定却不能令柯布满意,因为那不是真的。人性的确赋予了真实极高的价值。现实世界并不令人满意,它甚至显得丑陋不堪,充满痛苦和无聊。但它毕竟是真实的。每个清醒的人最终都会明白,真实具有怎样一种持久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宁愿选择平凡而真实的爱情,也不肯接受奢华而虚假的浪漫。

  上世纪30年代,小说家赫胥黎即在《美丽新世界》中发出警告——未来的人类会因“梦幻终端机”一类的发明而彻底堕落。他们整天欢快地生活在梦境中,不再烦恼悲伤,但也不再追求真善美,不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人格。这在当年看似杞人忧天,今天却在成为迫近的危险。大量造梦工业生产的垃圾产品不正在侵入我们的大脑吗?通过营造虚幻的美妙生活,它们不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你对生活的观念吗?在无梦的时代,消费梦境并非出路。对这一点保持警醒,能让我们节省大量时间,用来体味眼前的现实生活。尽管构思精妙,《盗梦空间》并没有在这一意义上反思日渐显现的“美丽新世界”,其思想价值也就显得有限。

  看完《盗梦空间》,你也许会像我一样,做一个两层甚至三层的美梦。你也会问自己,现实到底是不是另一层梦?也许,我们的大脑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中接入了梦幻终端机。我愿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解答。

  (作者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博士候选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