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户籍改革的真正难点是保障性住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9:10  东方早报

  陶然

  户籍改革中最难解决的,实际上是为外来人口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一个经常被谈到的政策思路是,地方政府大规模提供保障性住房。实际上,中央政府近年来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就制定了建设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

  就笔者观察到的情况,这些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人群,还是城市户籍人口,而没有考虑为外来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提供。

  大规模搞保障性住房建设,即使是房租较高的公租房,要做到收支平衡,确有相当难度。当然,如果把保障性住房限定在一定范围,并采取多元化低成本融资手段,做到盈亏平衡,仍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中央要求地方全面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则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它将大大降低政府的商、住用地出让金,这也是很多地方为什么不愿意大搞保障性住房的原因;其次,如果保障性住房租金或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格水平,那么不仅政府缺乏激励供应,还会进一步带来分配上的扭曲,结果是需要住房的人住不进去,不需要的人反而多得;最后,这么搞很容易尾大不掉,一方面政府很难有效管理这些住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未来还不得不迫于后来者的压力需要继续建设。

  因为一个健康的房地产产业发展模式,是保障性住房只面对那些连市场水平租金也付不起的最低收入阶层。绝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无论是购买,还是租住,都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房地产市场来解决。

  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住房问题的一个更好方案,是改变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供地单一主体的局面。只要不损害公共利益,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应当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权利。

  因此,笔者以为,政府当前要做的,是允许城市内部和周围的“城中村”、“城郊村”的农民、农村集体参与城市出租房乃至商品房开发。实际上,在政府保留通过规划手段进行调控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城郊与“城中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一个早就应该做也马上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摘编自9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