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河岸边的一面旗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15:24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2010-09-14 15:11

  ——记循化街子乡三兰巴海村党支部

  青海新闻网讯 三兰巴海村,座落在撒拉族的发祥地——街子乡,掩隐在绿树、鲜花中的她,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向我们讲述着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走在经济发展最前沿的村子的历史。13年前的三兰巴海村,在全县拥有许多的第一:村民自发搞起了村道硬化,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拥有客运车辆、私家车最多;通电话最早;也是撒拉族企业家最多的一个村;又是撒拉族大学生最多的一个村。如今,富裕起来的三兰巴海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大胆创新的实干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经历了由零星地做生意到发展运输业,到从运输业开始“第二次”创业的艰难发展历程,倾力打造“撒拉之乡第一村”,续写着诸多崭新的辉煌:人居环境居全县最优;撒拉族历史文化积淀居全县最深;旅游业发展居全县之先,农民人均收入居全县之最。

  的确,三兰巴海村的发展日新月异,走进三兰巴海村,你感觉不到是在农村,宽敞的村文化广场,一栋栋装修漂亮的砖瓦房,一道道整齐的砖院墙,一条条整洁干净的硬化路,一个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撒拉人家” -----。这里,展示着乡村和谐的美妙画卷,演奏着农村发展的动人乐章。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源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是三兰巴海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发展旅游经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并对此矢志不移执着坚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三兰巴海村党支部就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跨越发展道路,进行了苦苦思索和不断探索,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宝贵的经验。

  强保垒,聚民心

  三兰巴海村位于距县城6公里,三岔集镇南面约1公里处,全村248户,人口1350多人,党员25名。打铁先要自身硬。多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创“五好”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发展,短短几年间,三兰巴海村一跃成为撒拉之乡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县闻名的经济富裕之村,乡风文明之村,团结和谐之村和环境优美之村,被誉为“撒拉之乡第一村”。

  村支部首先从抓党员队伍入手,常年坚持了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经常组织党员开展学党章、学科技和扶贫济困等组织活动,使党员在班子工作中都走在群众前头,全村25名党员,被群众称为一面旗帜。村党支部还把致富能人、优秀乡土人才、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及时把政治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双带”能力较强的优秀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全村的党员中60%以上是村里发展经济的能人,95%以上的党员干部成为村里的产业“双带”能手,党员队伍在不断优化结构中保持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其次,村党支部还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优化村内环境,为方便群众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自2000年开始整治村容村貌,硬化村内街道,先后争取村道硬化资金180万元,硬化道路18千米,村内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埋设自来水管21千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从此,村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完成投资6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老灌区改造工程,改造渠道11千米,解决了群众农田灌溉难的问题;争取桥梁建设项目资金86万元,重建了三兰巴海河滩桥,改善了两岸群众的交通条件;整合各类资金38万元,修建了标准化庭院式综合活动中心,为党员群众开展各类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投资170万元建成占地4500平米的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文化广场。为了推动全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村里还全面实施了“家中安一部电话、手里提一部手机、家里看闭路电视”工程,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了移动电话,目前平均每1.6户村民就拥有1部手机,其中两户村民家中各有5部手机,“家书抵万金”,原来费时费力、望眼欲穿的信件,早已被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取代。

  兴产业,促发展

  拥有全县诸多第一的三兰巴海村,如何使农民再富上加富?这是村党支部经常思考的问题。党支部组织“两委”成员坐下谈,出去考察,多方学习,立足村内自然、人力和区位优势,逐步理清了帮民增收、带民致富的发展新思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特色劳务输出、特色旅游四大产业,有效拉动村域经济快速发展,尽快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凭借擅长经商搞运输的传统优势,村党支部书记马卫国和村里几个善于经营有头脑的能人靠党的好政策,出外打拼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为让全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村支部积极组织村里务工经商的能人,集资买了3辆西海客车,开始在成都一格尔木拉萨线上跑客运。并相继在格尔木和拉萨组建了联营公司,动员全村人积极人股,参与客运,在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带领下,全村豪华长途客车发展到200多辆,成为成都—格尔木—拉萨客运道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到2008年,运输收人就达1500万元左右。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汽车修理、餐饮等相关产业的拓展。村民们以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很快富俗起来。

  青藏铁路的开通,给从事成都—格尔木—拉萨长途客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影响,村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召回手里有了一定积蓄的村民在家乡开始“第二次创业”。此时正值循化县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村支部依托本村依托靠近骆驼泉、清真大寺、十世班禅大师故乡等旅游名胜的有利位置,家家户户办起了“农家乐”,而新开发的骆驼泉景区,更是这些“农家乐”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处全面了解撒拉族民族文化、全方位体验撒拉族民俗风情的综合旅游景区。美丽的农家小院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流恋忘返……这个曾在上个世纪里以跑运输出了名的村,如今又打响了旅游品牌:日接待游客能力达600人(次),实现年旅游收入168万元。

  掌握技能是关键。村党支部认识到外出务工没有一技之长将举步维艰,于是在春秋闲暇时节,主动与县就业等部门联系,对外出人员进行餐饮等10余项专项的业务培训,增大了外出人员就业机会为了,近年来村里共举办“拉面”、“炒菜”、“砌筑”等技能培训班10期,有力的提高农村青年的劳动技能,拓宽就业面。大力扶持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帮助掌握能人信息。这是三兰巴海村党支部的又一举措。目前三兰巴海村有名的经纪人27名,分布在省内外,组织、协调近千人次务工,形成了分布全面、行业全面、活动力强、就业率高的喜人局面。截止目前,全村已转移富余劳动力480人,全村农民年增加收入410多万元,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三兰巴海村村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劳务输出拓宽了农民致富路,为了让留守劳力也参与致富队伍中,村党支部做起了土地上的文章。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党建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确定了“以特色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决定利用有限的土地,搞特色种植。三兰巴海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种植业零散规模小,效益低,针对这一实际,依托川水区光热资源充足、孟达山、吾图斯山土地资源丰富、群众创业意识较强、是群众投资能力较强这四大优势,村支部班子积极鼓励党员带头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在川水区主要发展冬小麦、线辣椒、优质薄皮核桃、蔬菜、杂果等特色作物,两山发展杂交油菜、全膜洋芋、胡麻等作物。在土地流转工作中,党支部通过引导、政策宣传、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狠抓落实等措施,使特色作物种植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路子,目前,全村种植业调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95%以上。该村党员韩国智先后在牙门曲乎滩和吾图斯山通过土地流转形式承包2050亩耕地,搞规模化经营,成为全县土地流转第一大户,在他的带领下,村及周边村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土地流转经营大户。由于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经济中的带头作用日益明显,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全村形成了群众致富看支部,发展生产看党员,齐心协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新格局。

  树新风 促和谐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三兰巴海村村民富了,村党支部的威信也提高了。村民有了钱,钱应该怎样花?日子应该怎么过?村党支部一班人又在考虑如何为村民营造一个文明、进步、和谐的生活环境。

  村党支部制定了《文明村建设规则》、《村民文明公约》等10余项制度,积极开展整修道路、绿化环境、移风易俗等活动,村上还订阅各类科技方面的报刊、书籍,组织有文化的党员利用农闲时间给村民们授课辅导。村里还聘请县里的农技人员为党员传授科技知识,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如今学科技、用科技在三兰巴海村已蔚然成风。同时,村党支部每年都组织党员、群众清理边沟、清理垃圾上百立方米,全村各个街道也要整修一遍。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也要富有。每年村党支部都要为农民上一次法律课,让农民懂法、知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三兰巴海村还利用农闲季节,聘请县农业技术人员进村讲学,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有关知识,充实了头脑,开拓了视野。村党支部还教育和引导村民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建立起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结合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村民中大力开展了“手里有了钱、生活怎么办”的“思源思进”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家学理论、忆村史、读感想、畅未来,积极为三兰巴海村营造“乡风文明”的环境氛围。走在幸福之路上的三兰巴海村民们,以自己的勤劳勇敢不断地创造着财富,为建设和谐循化,构建着美好的梦想。

  三兰巴海村富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彩电、电脑、小轿车、手机等家用电器竞相落户,如今的三兰巴海村,户户院内栽花种树,村道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民居雕梁画栋,民俗纯朴独特,饮食独具风味,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农家旅游已成为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31.8万元,人均纯收入4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县前列,三兰巴海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先进村、全省乡村旅游先进村、县级文明村和文明示范村等殊荣。

  三兰巴海村党支部一班人为群众谋福祉的拳拳之心,换来了党员群众的广泛拥护。欣欣向荣的三兰巴海村,正在黄河岸边崛起。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兰巴海村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三兰巴海人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红火!(韩生英)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