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是引领复苏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1:59  新京报

  知名的基金经理,60岁的富达基金总裁安东尼·波顿于今年7月来到了上海。他认为,这里数量可观的人负担得起第一次买车、购房和购买其他商品,中国是新兴市场的亮点。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表现出很好的抗风险能力。除去中国市场在2009年取得很好的成绩外,印度在2009年实现了6%的GDP增长。

  荷兰的基金经理维姆-海因·帕尔斯说,系统性危机集中在西方银行,但在新兴市场上则没有这么严重,新兴市场银行都有良好的资产负债表,没有CDS、ABS、次级抵押债券,在亚洲,消费已经被证明非常具有弹性。

  在2009年,中国的汽车消费情况让海外投资者吃惊。大多数汽车工厂满负荷开工,仍无法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量。这一年中国乘用车销量超过1000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基金经理格雷厄姆·弗兰认为,“消费品公司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枯燥的,而且总是跑输市场。但如果你相信经济增长从西方到东方的转移,你会认为基础产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潜力。”他用联合利华作为例子说明。“它在印度和中国的增长速度比全球正常公司快两倍,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但投资者们都认同,更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和印度相比美国是小的经济引擎,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仍未走出泥潭。

  在各个国际场合,低碳、绿色能源等都成为热门的话题。在最近两年的中美对话中,碳排放和新能源技术都成为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中国市场上,这些话题早就成为基金经理们热衷的领域。对风电、太阳能的追逐从2006年时就已开始,而金融危机加剧了投资者的热衷度。这一点从新能源股票高估值的股价上就能看出端倪。中国企业投资了数千亿元于风电、太阳能等领域,市场投资者给予这些企业更高的估值水平。

  新能源能否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一些基金经理说,危机时期这些行业也许并不好过,石油价格的回落会降低其吸引力。从长期来看,这是很有前途的行业。但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这是对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应,与工业革命,或者与信息技术革新相比,它们还没有达到同一水平。

  (吴敏)

  $ 名词解释

  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产品为基础,以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产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

  $ 录影带

  新能源金融危机后大热

  金融危机发生后,什么产业能成为新的核心驱动力?在诸多产业中,新能源产业获得了相当多的呼声。同时,从能源格局演变的角度看,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

  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其中,中美德日等国都已出台大规模的新能源发展规划。

  截至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中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日本计划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

  $ 留声机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

  警惕保护主义抬头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保护主义抬头,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比如北美国家、欧洲国家以及我的国家(澳大利亚)尤其明显,这种做法对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不论是是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都表示要抵制保护主义。我非常赞赏这一点,但有的国家集团口头上反对保护主义,却依然在采取保护主义的做法。我们应当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0年9月

  美国经济仍然疲弱,欧洲受累于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还要持续多久?1929年-1933年大萧条前后,汽车公司和重型工业在全球范围铺展开来;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过后,信息技术逐渐在此后多年中成为一股新的力量,而在2008之后,会有什么行业成为新的希望?从地域看,从大萧条迄今,所有危机与复苏都以美国为中心,这一次会不会有所改变?

  世界银行集团东亚太平洋局首席投资官李耀:

  新经济模式还需等待

  1929-1933年大萧条后,一方面受世界大战的影响,另一方面,技术变革带来汽车、重化工等行业兴起,将经济拉出泥潭,并成为带动此后多年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上世纪8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之后,在90年代出现的信息和网络行业,亦带动了此后经济的发展。

  技术推动经济发展这一点,已获得诸多学者的认同,但这也恰恰说明,如果行政力量不当干扰这个周期,可能适得其反。

  从现在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一系列新的提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新能源、低碳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主要还是受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影响而出现的,它们仍然是容纳于传统框架内的,而并非革命性的范式,和过去的产业革命还不能相提并论。对于一个伟大的、成熟的新经济模式,还需要等待。(吴敏)

  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

  引领复苏的力量仍未找到

  靠什么来引领我们走出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个问题就不断被各国和各界关注。

  从周期来看,需要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低谷,进入下一轮经济的发展阶段。从上一次危机的经验来看,信息和网络技术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新技术,在2001年之后,房地产也成为一轮带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尽管现在来看,这个带动力量存在问题。

  当前各界的讨论中,普遍认为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是能引领人类走出危机的力量。现在各国也都对新能源技术等,有不少的投入。

  但是从短期来看,这些技术可能还不会对经济复苏有所拉动。所以我认为,现在还没有找到能够引领世界复苏的力量、新的增长点,这也是当前复苏缓慢的重要原因。

  (胡红伟)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

  中国应逐步结束制度红利

  美国经济需要逐步向实体回归。由于人力成本问题,美国需要再造一个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经济形态,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将迎来机会。美国重新恢复其“重构、创新和再投资”的活力,带动创业和就业活动的集群式迸发,重归可支配收入增长之路。

  而在中国,制度红利应逐步结束。近期,大蒜、绿豆纷纷成为炒家的目标,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壁垒限制企业、家庭的进入,但在中国偌大的经济体中,政府不可能堵住资金进入所有可能出现泡沫的行业的渠道,摁下一个,必会再起一个。政府应打破垄断,放松行业准入门槛,届时中国的金融业、电信业、水陆运输业、传媒业将形成竞争机制,这样私人投资才能带动,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将迸发。

  (苏曼丽)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

  新型服务业将成为热点

  过去各国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制造业,认为商品越多对经济的满足度越高。后来大家发现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产品出现过剩。近两年来,无形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新兴服务业开始崛起。

  而在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实就是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已日臻完善之时,新型的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无缝化的个性服务业将是今后的一个热点。

  比如,我想买本书,现在要么去书店买,要么在网上购买,但需要一两天才能到手,以后是不是会出现一两个小时就能送货上门的公司?市场对这种紧跟型的服务需求很大。

  (苏曼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