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滥起外号是种陋习

  最近,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新生xx(媒体报道时为实名)带14包行李到大学报到的新闻被广泛传播。该生报到时5名家长陪同,八旬祖母坐着轮椅助阵,更离谱的是带了试图用四年的卫生纸,另有两个医药箱等。在媒体的报道中,该新生无疑被当成了“90后被溺爱”的典型,但笔者纠结的是:多家媒体报道时,给这名大一学生起了个外号“齐全哥”——送行与行李都够齐全。

  这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闻风气。好像是从汶川地震范美忠被讥讽为“范跑跑”开始,“xx哥”、“xx姐”或者其他的一些外号,开始成为媒体热衷的游戏,比如“犀利哥”、“拍砖哥”、“傲慢姐”……有些时候似乎无可厚非,但更多时候,这些外号充满了高高在上的嘲讽,比如“范跑跑”。

  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被教育不要随便给其他小朋友起外号,那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可是到了大人这里,这样的游戏似乎每天都在玩?

  往严重处讲,媒体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向这个社会传导的,是一种很不健康的态度。我们可以批评人,也可以调侃某些错误现象,但谁都没有权力去羞辱别人。比如这个被实名报道的大一新生,经媒体报道后,我很担心自此便落下个“齐全哥”的外号,这显然不是善意的。

  经过文革时代之后,当下中国扣帽子、贴标签等做派仍会屡屡冒头。对此,媒体是应该有所警觉的。意识到这一点时,笔者也有些惭愧,不久前在对某官员在大堤决口时张嘴闭嘴“领导”的评论中,自己也给当事人起过“拍马哥”的外号,甚至为此外号成为网络流行热词而沾沾自喜。现在想来,实在有些肆意了,也缺少一种善意——批评一种作风,本不必伤及人家的人格。

  央视青歌赛上,有一位评委叫赵易山,总是微笑着给每一个选手点评,即便选手表现很差,也是肯定多批评少。在做客艺术人生节目时,他的解释让人怦然心动——我不只是要传播观点,我更是要传播一种态度。细想想,媒体在公共领域传播观点、捍卫正义的同时,何尝不需要传播“与人为善”、能够让人感受到温度的态度呢?

  即便批评得让对方哑口无言、汗流浃背,也要维系对人的基本尊重,这是公民社会的基本教养。因为幼儿园规范就已经告诉了我们——随便给人家起外号,这是不对的。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