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沟:邙岭上盛开的石榴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2:35  郑州晚报

  

刘沟:邙岭上盛开的石榴花
马宪章(左一)在了解石榴基地生产情况
刘沟:邙岭上盛开的石榴花
刘沟村人已经把马宪章当成自家人

  仅6年的时间,黄河边、北邙岭上的荥阳市高村乡刘沟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展成了今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利、居住条件优良、居民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200元增长到2009年的15000元。

  刘沟村连续3年被评为省“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捧回了全国优秀科普示范基地、省级旅游特色村、郑州市级生态文明村、郑州市级林业生态模范村等多块响当当的牌子,成为郑州“西花园”里最美风景之一。荥阳也因此被授予“中国石榴之乡”称号。

  刘沟村把小石榴做成了大产业,刘沟村这个小山村走向了大舞台。这些都得益于荥阳市委、市政府“一村一品”的好政策,以及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的扶持。

  晚报记者 姚辉常 通讯员 赵希金 文/图

  千年石榴“星星之火”

  刘沟村是“宫廷贡品”河阴石榴的原产地,河阴石榴因产于河阴县而得名,古时的河阴县在现荥阳市境内,它是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引入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1984年,河南省石榴开发协作组在郑州召开石榴鉴评会,在31个品种当中,河阴石榴为全省之冠,被誉为“中州名果”。1993年,河阴石榴与新郑大枣、荥阳柿子等被评为“郑州市十大历史名产”。

  然而,农户大多都是庭院种植,大规模的石榴园几乎没有,处于“星星之火”状态。

  一面怀揣着宝贝,一面却长期戴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我们那时也想发展致富,可是没有力量,也缺乏发展方向。”刘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禄说。

  “双轮”驱动“一村一品”

  2000年,荥阳市委、市政府把河阴石榴作为邙岭一带农村经济产业支柱和荥阳的名牌进行扶持推广,努力让这一历史名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山乡农民致富的“金果”。

  2005年,荥阳开始实施石榴产业战略,引导农村经济向“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使石榴产业成为邙岭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就在这一年,另一个强大的力量成为刘沟村快速发展、摘掉穷帽子的“加速器”。这个力量就是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

  “作为校友会这个社团组织,不能只是同学联谊的平台,更应该通过这个联谊平台为社会办点实事。”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原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马宪章说,他们走村串户,与村民交流、与干部座谈,分析村情民意,找出优势产业,确立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新路子,迈出了扶贫开发坚实的第一步。

  石榴文化节成就“燎原”之势

  2005年中秋节前,马宪章等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扩大河阴石榴的社会影响,激发群众种植石榴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经过一番思索,主意拿定了:筹备举办首届河阴石榴文化节。

  “河阴石榴本身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从校友会的角度讲,可做的工作很多。”马宪章说,校友中有全省知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作家、音乐家、名演员等,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石榴为主题,以石榴文化节为契机,请他们到刘沟村来,深入群众,感受生活,激发热情,搞诗、画、歌、剧的创作,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办节的目的和效果。

  校友会理事会一致通过举办河阴石榴文化节这个决定,也得到了村民一致赞同,这也正是荥阳市委、市政府企盼和寻找的路径。

  2005年9月10日,荥阳市首届河阴石榴文化节在刘沟村拉开帷幕。文艺演出,河阴石榴名优产品展示、展销,河阴石榴王评比,诗书画摄影展,河阴石榴产业发展研讨会,河阴石榴风情观光游和供销合同签订等活动,让这个邙岭小山村沸腾起来。

  从此每年一届的河阴石榴文化节,让刘沟村有了发展的契机和动力,石榴种植面积达3000亩,家家户户种植石榴,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榴专业村。

  为激发群众种植石榴的积极性,荥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对石榴产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对纳入该市林业重点工程范围内的给予每亩每年230元的补助,对未纳入林业重点工程范围内的给予每亩每年100元的扶持,对水源相对不足的地方帮助打井,解决石榴成活问题。

  荥阳市林业局积极邀请国家林业局及省市林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为河阴石榴把脉会诊,打造了石榴精品园。

  2008年,在广武镇陈垌、汉王城等村新建石榴种质资源保护小区8000亩,搜集国内外优良品种140多种。

  目前,全荥阳市河阴石榴已发展到4.3万多亩,形成了从广武唐垌到高村乡枣树沟村长达15公里的河阴石榴产业带。

  小石榴大辐射,拉长产业链

  随着河阴石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形成了“五月赏花、九月摘果”的独特旅游资源,石榴第二、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7年,刘沟村被确定为郑州市32条乡村旅游线路之一,这里为久居闹市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处吃农家饭、领略榴乡风情、休闲娱乐、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旅游场所。2009年,刘沟村被确定为全省98个特色旅游村之一。

  河阴石榴产业链条在不断拉长,开发了集营养、保健、享受等功能于一体的石榴酒。2006年“郑仕石榴养生酒”被评为荥阳地产。

  帮扶帮在了村民心坎上

  就像发展石榴产业一样,以马宪章同志为首的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把爱民、利民、惠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决不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

  改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在三年时间里帮助村里打了3眼深水井,解决了群众吃水灌溉难的问题;修建了4.7公里的生产路、通往黄河滩区的“富民大道”和近5公里的村内道路;修建了综合性办公楼,使党员活动有了阵地、群众学习有了场所;进行了小学改造、路旁围网、区域绿化等村容综合改造配套项目;新建了河阴石榴盆景园,成为农民学习盆景制作技术的场所和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亮点。今年又争取到四项河南省、郑州市项目资金近千万元搞农业综合开发,为刘沟村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在社会公益事业上,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筹集资金改造了村卫生所,缓解了群众的看病难;为村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建成了800多平方米的“惠民超市”,使村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不再出村;建成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50平方米的体育广场,为村民休闲健身提供了便利。

  村民高兴地说:“校友会按照党的政策,办的都是实事、好事,是我们多年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难事,帮扶帮到了点子上,帮到了根本上,帮到了我们心坎上。”

  打造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河南大学郑州市校友会配合荥阳市委,把刘沟村党支部打造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刘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刘沟村党支部注重机制建设,逐步完善规章制度,通过深入开展 “创五好支部、争双强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村两委的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学党章,不忘入党誓词、不忘党的宗旨、不忘保持先进性的“一学三不忘”教育。同时,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带头建小康之家;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做新型农民;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带头创和谐农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带头帮群众共富。“四带头”发挥了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

  刘沟村两委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成立了“刘沟村帮扶互助金”,实行微息借款、定期归还,对村里20户有劳动能力而无资金的农户给予了互助借款。

  村两委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成立了以村民中的骨干分子为主的“四组一会”。所谓“四组一会”,就是在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政策学习组、科学技术组、电脑信息组、文明卫生组和文艺体育协会,通过各组会的活动,有效解决了党员和群众互动的问题。

  党建帮扶,刘沟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2007年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2008年“七一”前夕,刘沟村隆重举行了庆祝建党87周年大会。

  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在大会上讲话,他说“刘沟是一面旗帜”,“党旗让榴花红遍了刘沟,刘沟使党旗更加鲜艳。”

  6年的帮扶工作就要结束了。

  今年7月13日上午,马宪章、窦思忠、谷秀峰、王廷信、宋歌、陈书栋等为刘沟村脱贫致富付出艰辛和汗水的老同志参加了刘沟乡亲们为他们举行的话别会。

  刘沟村300多户人家,每户一个代表参加了“话别会”。

  “话别会”上,乡亲们感激的话儿说不完。乡亲们讲述与老领导们一起为摘掉穷帽子而奋战的每一天、每件事,动情之处潸然泪下。

  村民刘百里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各位老领导,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刘沟村的子孙后代也不会忘记他们!”

  8月30日,杨福平主持召开了荥阳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马宪章等老同志务实为民的奉献精神。

  杨福平在会议上说:“刘沟村能有这些发展变化,马宪章同志为首的河大校友会老领导是最大功臣。这些年来,马宪章等一众老领导,把刘沟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自己当成刘沟的村民,把一腔为民谋利的拳拳之心都放在了刘沟,融入刘沟,融入农村,融入农户,融入农民,风雨无阻,呕心沥血,不间断地为刘沟带来智力帮扶、文化帮扶、技术帮扶、思想帮扶和资金帮扶。”

  荥阳市委常委会要求,把刘沟村作为党建联系点不变,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不变,作为高村乡工作重点村不变,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提升石榴文化节办节水平,再接再厉,推动刘沟新跨越、新提升,让刘沟这面旗帜继续飘扬。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