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情感需求你能了解多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3:22  华龙网-重庆晚报

  整日忙碌的子女,是否了解自己年迈父母的需求?安享晚年的父母对子女又有哪些期望?

  上周,记者采取现场提问、网络问卷、电话访问等方式,分别对100名20岁~40岁的市民,以及1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子女真不了解自己的父母。

  我们根据访问对象的不同,分别设计了10个问题,要求受访者第一时间做出选择。

  父母生日

  七成子女愿送现金孝敬

  八成父母希望儿女回家

  “你知道父母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父母的实际年龄吗?”这道题有92%的子女都选择“知道”。

  与此对应的是,80%的父母表示子女知道自己的生日,但抽时间陪自己过生日的仅占40%左右,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太忙或身在外地。

  “你一般会给父母送什么生日礼物?”有73%的子女选择“现金”。

  很多市民接受访问时表示,平时都很忙,陪父母的时间有限,给现金既表达了心意,又可以让他们自由支配。其次,有15人选择“服装”作为生日礼物,有10人选择送保健品。

  父母们的回答则完全相反,仅3人选择“现金”,有82名受访父母表示,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儿女常回家看看”。大多数父母表示,不会根据礼物的多少来评判子女的孝顺程度。

  受访老人认为,自己在儿女心目中的分量,才是他们最看重的礼物。

  父母爱好

  子女认为父母爱看电视

  七成老人最愿结交朋友

  “你知道父母所穿衣服的型号、裤子的腰围、鞋子的尺码吗?”表示完全知道的子女并不多,仅占11%,且都是女性。

  “你知道父母平时联系最多的朋友是哪一(几)位吗?能否说出名字?”“你知道父母的爱好吗?你是否知道大量闲暇时间,父母是如何度过的?”分别有95%和97%的子女选择了“大概知道”。

  不少子女表示,父母并没有特别的爱好。做家务、看电视、打麻将是老人们比较常见的消遣方式。

  有75%的受访老人表示,他们平常最愿意交往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牌友、舞友、球友、钓友,选择邻居和亲朋的比例较小。

  聊天话题

  近半子女爱聊家长里短

  六成父母想聊人生感悟

  “你平常和父母聊天通常说些什么话?”45%的子女选择“嘘寒问暖”,42%的子女选择“家长里短”,仅有2%的子女选择“人生感悟”,9%的子女选择和父母聊事业状况。

  在对父母的调查中,“父母最希望和子女聊什么话题?”61%的父母选择了“人生感悟”,其次分别是子女的婚姻、事业状况和健康类的话题。

  “父母对子女最不满意的是什么?”41%的父母选择“子女很少回家”,21%的父母选择“回家也很少陪自己聊天”,37%的父母选择“很少帮自己分担家务”。

  受访父母表示,最不满意的是子女和他们交流太少,说些客套话。子女在生活、工作、感情上的事情,都不愿意和自己交流,觉得自己成了家中无足轻重的人。

  一个老人的心声

  讲述人:李正富

  年龄:71岁

  独居时间:8年

  最开心的事:

  听到敲门声,有人来陪自己聊天

  李婆婆和老伴是巴南区一家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两人育有两个儿子。2002年后,两个儿子先后搬走,老两口便独自居住。

  “原来觉得很小的房子,突然间就变得很大很大了。”说这话时,李婆婆的神色有些黯然。

  “在家时,总盼望有敲门声。这是最高兴的,因为有人来陪我们说话了。”李婆婆说,每次有人到她家来,他们总要兴奋好几天。

  最大的煎熬:

  骨肉情疏离,想孩子又“怕”见孩子

  李婆婆说,两儿子都在做生意,成天跑业务,偶尔也会带些水果、蔬菜等回家看他们,可都是搁下东西就走,彼此也说不上两句话。这些年来,两个儿子一出现在这间屋子,她就开心;可每次看着儿子匆忙无语的样子,她和老伴就感到很心酸,“想见他们,但也害怕见,怕那种越来越陌生的感觉。”李婆婆说,儿子们来一次,她就偷偷抹一次泪。

  最大的心愿:

  孩子常打电话,社区有老人活动场所

  李婆婆说,她心里很明白,孩子不可能时常陪在他们身边,她和老伴希望儿子们平日里能给他们打个电话。另外,要是社区有一个专供老人交流活动的场所,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为老人们提供生活、医疗和精神上的服务,定期组织他们外出活动,就好了。

  专家解析

  老年人为何

  痴迷保健品

  西南医院心理专家蒋成刚对此进行了解析。

  1.越老越舍得买健康

  步入老年后,对死亡的恐惧会增加,他们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健康,愿意加倍付出金钱、时间和精力。商家正是看到了老人心中的恐惧,打着“保健,养生、健康”的旗号,引诱老人掏腰包。

  2.老年人更容易盲从

  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保健品销售商往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来大谈特谈所谓的“国际健康新理念”、“高科技产品”,还夸大一些疾病的危害,让老年人觉得不马上买保健品就不行。

  3.老年人渴望被重视

  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比年轻人爱面子,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一些销售商就利用这点,用小恩小惠来拉拢老年人。还有一些老年人,会觉得大家都相信了,自己不相信就是落伍,在从众心理影响下上当受骗。

  向骗子“学习”■文言

  向骗子“学习”?没错,向骗子学习。

  学习什么?

  第一是学习骗子对老年人心理的把握之准确。

  一个经典场面是,老年人买了很多保健品,子女的反应是:“又上当了,花这么多冤枉钱干什么?”老人多半会回敬一句:“这是我的钱,要你管?”

  于是,争吵开始。吵完了,子女们满腹委屈,明明是一片好心,怎么爹妈一点都不领情?

  其实,子女们真的错了。

  在子女的年纪,他们对身体和病痛的感受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子女对钱有感觉,对病痛少感觉。父母也许恰恰相反。结果,子女的想法是,我明明是担心你乱花钱;父母的想法是,你就只知道钱,我呢?

  而骗子呢,他们很高明:他们一上来不谈钱,只谈感情。谈疾病的可怕,谈权威的可靠,再加上动人的称呼,细腻的关怀,集体活动的快乐,最后才是让你掏腰包。

  难怪父母的心会被他们抢走。

  换个角度,子女要是下了这么多工夫,再和爹妈讨论是不是该买这些保健品,爹妈不听你的才怪。

  骗子教的第二课是,我们卖的其实不是产品,是感情。

  很不幸,这话又对了。

  为什么说这些做老年人保健品营销的公司是骗子?因为他们卖的产品往往夸大功能,胡吹乱侃,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确是骗子。但父母们真正看重的是这些产品吗?恐怕不是,因为,他们也许寂寞得太久了。

  所以,子女们不要以为父母是老糊涂了,他们是真的很可怜。既然没有真的,假的也可以凑合。

  不要以为只有子女才有“资格”当骗子的学生。有关的机构何尝不是。

  这第三课展示了骗子们的眼光:我们面对的是夕阳人群,从事的是朝阳产业。

  一直苦于社会老年化的机构,一直苦于无法激活老年人消费的机构,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吸引老年消费者的,不是电脑汽车,而是健康和感情吗?据说,全国有30万人从事老年保健品营销行业,原来,这还是一个可以提高就业率的新兴服务行业呢。

  怎么样,“老师”的课上完了,剩下的就看“学生”了。

  ■本版稿件由记者 许泉 杨馨 见习记者 张燕 实习生 许姜媛 采写 郭娟 制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