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博导=“老板”博士生=打工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4:59  荆楚网-楚天金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新学期刚开学,北京某重点高校三年级博士生吴刚有些犹豫是不是该把手机关掉——他害怕接到“老板”(指博士生导师)的电话,担心“老板”给他派些跑腿活。这一现象在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周光礼教授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也有印证,该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92份,涉及全国多所高校,接受调查的博士生纷纷抱怨:他们几乎成了“老板”的打工仔。

  廉价的高级劳动力

  赵普博士今年刚从某理工科高校毕业。由于当初在本校读博,博士班还没开学赵普就已经给“老板”帮忙了,博三开始,他甚至要带着导师门下的学弟学妹一起开工。

  几年来,赵普留心观察,发现不少导师都会经常在外边接项目,然后把项目分解给门下的博士,最后根据项目的情况给学生分钱,师生关系已经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雇佣关系”。《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该书还披露:全国指导博士研究生在20人以上的导师不在少数,指导博士生最多的一位导师手头有110多名博士生。而调查显示,大部分博导从自身精力和培养规律的角度出发,适合指导的博士生不应该超过6名。《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这样描述10年来的转变:师生间促膝畅谈、齐头攻坚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劳动力输出,学生帮老师整理事务性文件,清理杂物,甚至做家务。

  一年难与导师谋面

  就像一座围城,赵普一直在努力突出打杂的重围,二年级博士生张平则伸长了脖子想看看里面的风景。

  两年多前,张平费尽周折,一往情深地投身于一位全国知名学者门下,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孤独,“老板”门下学生站在一起都是一个加强排,最要命的是,“老板还是个空中飞人,一年见不着一面,对于几年的课题安排也根本不闻不问。”

  虽然学校配了副导师,可这名年轻的老师自己也正为职称忙碌,偶尔请教一下,张平都怕打搅他。

  读博期间,张平过着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心情烦躁地玩着游戏,“感觉就像在冷宫里一样”。

  周光礼教授团队在调查中惊奇地发现,作为博士生培养的主要形式,导师和学生的交流严重不足: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每月交流5次以上的不到5%,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从未与导师交流过,有人甚至从入学到毕业没有见过导师一面。

  博士教育出路何在

  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也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而博导人数则很有些跟不上。

  一个突出的对比是,国内博士生基本都能顺利毕业,而美国多所全球排名前30名学校,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30%到40%。周光礼教授就此指出:国内需对博士的培养制度进行再设计。

  周光礼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周和一个博士生座谈,问他所在的学科国内的最前沿在哪里,“这个博士说不知道,国际的前沿也不知道,我问他:导师没有告诉你吗?他说导师也不知道。”周光礼说:博导的作用本是“指点、激励、铺路”,“没有导师的导,学生绝对不会很好地发展。”《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为此建议,一定要建立对导师的考核制度,取消导师终身制。否则,导师干好干坏一个样,放羊式培养必然大行其道。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