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课间十分钟为何“不许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5:22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丛明宇

  新学期刚开始,本报接到部分家长反映,某些小学以“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以及“避免在游戏中受伤”为由,规定学生在课间除上厕所外不能出教室。家长对此质疑,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仅因担心孩子安全就简单化地“圈养”,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市民张女士反映说,她儿子在南岗区某名小学上学。因为担心影响视力,她让孩子课间活动时多“动动”,不要写作业或看书。为丰富课间活动,她买了闪光球、口哨和水精灵等各种玩具,但都被老师规定“禁带”或没收。更令人不解的是,连打口袋、跳皮筋和踢毽子等健身活动,也很难得到老师许可。每逢课间,孩子们全坐在椅子上发呆,教室内安静异常。有的孩子半天也不出趟教室。张女士无奈给儿子定下规矩:不管有尿没尿,每次课间必须去趟厕所,借此放松一下身心。

  近日,记者走访道里和南岗等十几所学校发现,大部分低年级学生都遭遇“圈养”:有的学校规定学生课间除上厕所外不准出教室;有的学校只允许学生在走廊内玩,不能去操场。有的学校则限制活动项目。提起课间活动,一年级学生东东很茫然:“没活动!啥都不让玩!大家在操场上捡石子,比谁的形状和颜色好看。”南岗某名小学二年级学生亮亮说:“老师说课间除了上厕所,必须得在椅子上老实待着,可以看书、写作业;说话、下地绝对不行!”

  很多孩子告诉记者,大家只能把玩的时间“挤”到送子车上,这是他们一天仅有的两次游戏时间。很多被“圈养”惯了的学生课间让出去都不出去,因为已经“不会玩了”。孩子们抱怨说:“上课都比下课有意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多、操场小,是孩子课间活动受限的一个客观因素。而如果在课间玩得太“疯”会影响上课质量,则是部分学校不开放课间活动的主观原因。有小学校领导认为,“圈养”现象普遍存在,但确实是校方无奈之举。小学生自制能力差,自己摔伤、被撞伤的可能性都有。如果发生意外,家长肯定会责怪学校看护不力。很多学校都在操场上安装监视系统,但最终的责任认定还是很麻烦。“圈养”是保证学生安全的最有效办法。

  家长们就“圈养”做法提出质疑,仅为了不让孩子在校有闪失,就让他们在教室从早学到晚,无异于因噎废食。活动时间没保证,体质下降,长久下去必将产生心理问题。 学校应该引导低年级孩子做有意义的游戏。有关部门也应对此加强指导和管理,保证学生在校健康、快乐地成长。

  记者从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得知,课间活动和休息是课时计划的一部分,学生每天必须保证1小时锻炼时间,任何学校和老师都不能私自干涉学生的课间活动。而即将出台的《学校安全管理条例》,会明确学生在校发生意外的责任承担。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