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6:39  深圳特区报

  

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
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

  庆祝活动凝神聚力

  文化强市时不我待

  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文 郑东升/图

  “您永远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我们的领路人。”连日来,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来到深圳博物馆(旧馆),参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型展览,人们自发留言缅怀伟人功绩,情真意切。

  “一座城市,需要一座城市的英雄”,不久前,“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评选揭晓,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群众的热情参与,总投票数高达1130万张,对峥嵘岁月的重温激荡起一座城市的豪情壮志。

  《开路先锋再出发》、《从“文化沙漠”到“设计之都”》……连日来,中央各媒体以空前规模,聚焦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之城,关注着深圳的还有许多海外目光,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在报道中悄然提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活动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标志,达到了最高潮,取得了圆满成功,凝神聚力,将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在昨天的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对庆祝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在庆祝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寄望我市宣传文化干部深入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创新思路、狠抓落实、见到实效,推动文化强市的建设。

  庆祝活动,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再造一个火红年代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我市举办了一系列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营造喜庆、欢乐的氛围,充分展示我市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特区人的时代风采,鼓舞全市人民振奋精神,投身新一轮的科学发展。

  “庆祝活动的举行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一方面是经济特区继续发展的需要,而立之年的深圳需要通过庆祝活动自我总结和自我激励,明确发展目标,思索如何在新起点上再出发;一方面也是推进全国改革开放的需要,总书记的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了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要继续坚持下去,宣告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战略思路,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座谈会上,王京生对庆祝活动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

  庆祝活动,是对特区30年成就的一次“大检阅”,对特区3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成就、创业艰辛和辉煌业绩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阅览。

  庆祝活动,是对特区人荣誉感和使命感的一次“大激发”,无论是“老深圳”还是年轻一代,都为生活在这一承载着改革开放重要使命的城市感到无上荣耀。

  庆祝活动,是对经济特区形象的“大宣传”,这一中国继奥运会、世博会之后的大型宣传,让经济特区不仅成为全国媒体的报道热点,也引起世界媒体的普遍关注,深圳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庆祝活动,是对经济特区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讨论”。今后30年,深圳怎么发展?在大讨论中,大家对深圳如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改革开放有了深刻的认识。

  敢打硬仗,全市宣传文化干部成庆祝活动主力军

  “深圳30岁的庆祝活动,令深圳人扬眉吐气、倍感自豪。庆祝活动,扩大了深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将载入深圳史册,长留深圳人的记忆深处!”网友“舞文墨”日前在网上的留言,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从再燃激情的庆祝大会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焰火晚会,从30位杰出人物的评选到“心连心”艺术团的精彩演出……深圳人在一场场庆祝盛宴中,共享特区30年的荣耀。庆祝活动何以能取得巨大成功?

  “庆祝活动的圆满成功,离不开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王京生特别强调,“我市宣传文化战线全体同志团结奋斗、尽职尽责、敢打硬仗,成为庆祝活动的主力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庆祝活动的成功,缘于活动的精心策划。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来深圳慰问演出,表达对深圳30岁生日的祝福,我市各部门密切配合,为演出成功付出了大量心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成就展》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型展览,体现了深圳的感恩情怀,深受中央领导的赞许,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规模大、规格高,凝聚改革开放共识,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美术作品展”,以画展形式再现特区光辉历程,以精品艺术讴歌伟大的时代。

  庆祝活动的成功,缘于宣传报道的盛况空前。这是对深圳的宣传报道中最集中、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次。仅8月份,中央媒体就刊播报道500多篇,省级媒体和港澳台媒体报道达400多篇,深圳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的报道高达2000多篇。同时,报网台互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庆祝活动的成功,缘于庆祝大会的周密筹备。庆祝大会是系列庆祝活动的重中之重,市委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亲自过问,市委办公厅也加班加点,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

  贯彻精神,实现向“文化强市”新跨越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经济特区提出的重要任务。

  深圳未来要科学发展,文化建设需要新的思路、实的举措。会议对我市宣传文化系统如何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全面开创我市宣传文化工作新局面进行了部署——

  一是精心组织,广泛动员,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使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我市拟在11月召开文化强市工作会议,并在会议前后出台《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振兴规划》、《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推动我市在“文化立市”的基础上实现向“文化强市”的新跨越。三是开展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大会、第十一届读书月、文联代表大会等几个重要活动。

  “30位杰出人物是我们的城市英雄”,王京生说,我市应更好发挥其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激励人们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信心满怀地走下去。

  副市长吴以环:

  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总书记对深圳经济特区寄予了新的期待,要求深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出经济特区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要继续以先锋姿态担起重任,在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确保深圳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一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勇于突破一些制约服务效能提升的“瓶颈”问题。不仅要重视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做好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规划,也要重视文化设施作用的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效率的提高。要重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落实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落实其事业经费和重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探索以灵活机动的用人方式充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明确功能定位与服务目标、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推动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重要作用。要下大力气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与自有品牌,建设一批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大力促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办好“文博会”,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扩大文化的服务和贸易进出口;办好深圳文交所,加快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积极争做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深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的增长点。

  三是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当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的着力点。要完善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文化建设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力量以建立文化基金、建设文化设施、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建设。要加强对民间文化组织和民间文艺团体的引导与扶持,促进民间文艺团体增强自我发展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的支持力度,共同促进深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兴业)

  市文体旅游局局长陈威:

  掀起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

  通过对总书记讲话的学习讨论,市文体旅游局将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为深圳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将以推进特区发展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掀起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上世纪80年代八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第一轮建设高潮,二十一世纪初建成博物馆新馆、图书馆、中心书城、音乐厅等进入第二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目前虽然我市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国起点高,但已有城市出现赶超我市的势头。为此要掀起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要加快推进深圳歌剧院、文学艺术中心、当代艺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文化设施配置,探索行政区域型与功能区域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模式;实现深圳特区一体化,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原特区外倾斜,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

  第二、将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进一步打造深圳的城市品牌。文化品牌包括文化节庆、文化赛事、重要旅游项目,特别是要着力把改革开放历史文物的保护打造为我市的一个特色。省里提出岭南文化,深圳的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特色品牌。

  第三、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发展上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新兴的支柱产业,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目标。

  第四、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体建设的生动局面。文化体制的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主向“文化运作机制改革”为主的转变。二是以体制内改革为主转向体制外改革的转变,要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为主体的文化大发展的局面。三是以“破”为主到以“立”为主的转变,在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后,要建立新体制,要扶持、培育新的文体资源和文体组织。

  第五、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建立文化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文化导向的管理。

  (深圳特区报记者 蔡佩琼)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烈杰:

  三大目标引领文艺事业全面繁荣

  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仅要深刻领会讲话里面所讲到的进一步办好特区的战略、意图和重大意义,还要深刻领会中央在新形式下赋予深圳特区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对文联来讲,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进一步为建设文化强市,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做出新的贡献,是摆在文艺战线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具体设想是紧紧围绕打造全市“最大创意联合体”的定位,全面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着力推进文学艺术工程建设,着力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机制和体制创新,着力引进和培育文艺领军人物。力争用5-10年左右时间,使深圳文艺事业达到与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同时,把深圳建设成为南方最具活力和原创力的艺术创意中心、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创意之城。把深圳文联建设成为设施完善、机制创新、人才荟萃,充满活力、有创造力的先进人民团体,树立文艺界的良好形象。

  具体工作目标是:

  一、文艺创作有新进展,树立艺术原创意识,推出一批高水准精品;以文学、影视、音乐工程为抓手,做大做强“深圳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全面带动文艺创作的原创性。

  二、体制机制有新突破。健全和完善文艺创作机制体制,通过实行艺术家工作室制、客座制、签约制和招聘制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深采风创作。打造深圳文学艺术奖,发现和打造深圳文艺的新人新作;加强文艺作品的评鉴推广,加强精品生产的理论研究、作品研讨和宣传推广。

  三、服务质量上新台阶。建设服务型人民团体,使市文联真正成为全市文艺家之家,大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文艺家搭台,让文艺家唱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措施是:一抓规划,进一步增强服务特区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二抓队伍,建立文艺人才引进、培养、保障和激励扶持机制,完善政府高端文艺人才引进的认定标准,完善绿色通道和相关后续服务,加大对优秀文艺人才的培训、采风、交流力度;三抓基础,加强文联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加快文学艺术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文艺家工作、展示成果、提供服务的场所。

  下一步,市文联将结合换届工作,进一步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贯彻落实方案,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深圳特区报记者 蔡佩琼)

  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世巍:

  培育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流派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社科理论工作开展开辟了广阔舞台,社科工作下一步发展目标就是努力建设体现深圳特色、适应深圳发展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社科队伍建设,培育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流派,生产高品位学术成果,使社科知识更加普及,公共智库更加活跃,学术文化更加繁荣,智慧产出能力更加明显,推动我市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智力服务。

  今年下半年主要要做好三大工作:具体包括,研究工作方面,将紧紧围绕总书记讲话中“五个继续”设计题目,进行立项,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规划工作方面,积极参加全市“十二五”规划工作、宣传文化系统内规划以及社科自身的“十二五”规划等。办好三个会,分别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大会、深圳第二届学术年会和第五次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

  对于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来说,我们主要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着力提升三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理论创新能力;推进成果转化,提升智慧输出能力;优化科研环境,提升学术发展能力。第二,加大培育发展深圳学派的力度,深圳这座城市是个很具有特色的城市,应该也能够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流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认为启动打造深圳学派工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具备,将研究制定打造深圳学派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厘清深圳学派的定义,明确下一步打造深圳学派的方向、原则、重点和具体措施。第三,做好公共智库的建设工作,计划用5到10年时间,使深圳出现一批在国家有影响的知名研究机构,力争使深圳的社科机构真正能够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为中心决策服务,为社会服务。第四,继续做好品牌创建工作,市民文化大讲堂是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在继续办好的同时要着手研究如何避免大讲堂出现审美疲劳的问题,此外,继续办好并提升社科普及周、学术年会、学术沙龙的品牌。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小艳)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