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莞惠合力治理石马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6: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周元春)昨天,省人大代表视察石马河污染治理,广东省政府及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市政府向视察组进行了治污工作汇报。汇报显示,深莞惠三市已经形成联合治污的工作机制,同时各市都打出组合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源头治污、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全力推动治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省人大代表们认为治污的进展仍不够理想,希望各市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给石马河沿岸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源头治污是河流污染治理的治本之策。深莞惠三市近年来高度重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源头治污。深圳市在石马河流域实施行业禁批,行业限批和区域限批,2009年未审批任何排放工业废水的项目,实施限批3年多来审批项目与审批前同期相比减少50%;惠州市今年以来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68宗,否决率11.7%;东莞市在石马河流域实施严格的环保审批措施以来,流域内7镇没有再审批重污染项目。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先试者,副市长唐杰表示,下一步,深圳市将继续通过产业结构这个杠杆,建立起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力争实现每年升级改造或关停清退10%的重污染企业。

  污水处理厂是本次视察的重点工程。据汇报,目前,深圳在流域内已经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能力29.5万吨,在建4座,日处理能力55万吨;惠州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座,日处理能力6万吨;东莞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2座,日处理能力58.5万吨,并建成截污干管166公里。下一步,各市将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力争在2012年前,流域内新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日处理规模达到72.5万吨/日。

  唐杰表示,深圳目前流域内污水二级生化处理率仅为55%,还有20多万吨的污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因此,深圳将加快鹅公岭、平湖二期、龙华二期、观澜二期等4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争取2011年上半年新增二级处理能力10.5万吨/日,2012年新增45万吨/日,实现流域内旱季污水100%处理。

  省人大代表毛桂平表示,看到石马河目前治理所取得的初步成效,感到欣慰和满意。但从13日视察的情况看,石马河的污染还十分严重,毛桂平建议,要加快流域内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重点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网建设,早建设,早见效,早受益。

  省人大代表潘大林则表示,深圳观澜河沿线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只有29.5万吨,但实际污水处理量则达54万吨,因此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不够。潘大林建议,省政府要尽快落实综合治理方案,分清各市的职责,同时要实行问责制。“要明确2010年要达到什么目标,2011年要达到什么目标,到2012年则要算总账,给石马河沿岸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关链接

  石马河治污五大难

  昨天,省人大代表视察石马河污染治理,认为仍存在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形势依然严峻。石马河污染治理主要包括:

  一是“微容量、重负荷”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石马河全长仅88公里,地表径流少,缺乏天然水源补充,环境承载力先天不足,如深圳观澜河,污水量是河道径流量的6倍多,污染负荷过大和河流自净能力有限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有大改观。

  二是流域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石马河流域共有工业企业1.1万多家,其中重污染企业26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重污染企业过于集中,结构型污染较为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重污染企业淘汰、关闭步伐有待加快。

  三是治污设施的建设速度滞后于污染负荷的增长速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高速期。2009年流域GDP达到了2000年的5倍以上,人口增长了2倍,污水日排放量高达120万吨。但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速度则相对滞后。

  四是污染源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流域工业企业面广量大,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

  五是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流域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已超过土地总面积的50%。水源涵养能力明显降低。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