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研究生“孵化”成高端工程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7:41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高校研究生不只是“为研究而生”,走出象牙塔、论文堆,到科研单位直接投入项目攻关,成了“孵化”工程师的一条新路。时值新学年,又一批来自复旦、交大等高校的研究生作为联合培养生源,来到上海科学院所属的多个不同学科研究所,加入一线科技人员队伍。截至目前,这支应用型研究生队伍已达200人左右。随着联合培养基地向更多高校拓展,五年内可为上海输送千名中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刚出台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上海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钮晓鸣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发达国家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归功于研究生联合培养。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旗下拥有约60个研究所、近1.3万名科研人员,有些研究所中40%左右的科研人员其实都是研究生。协会广泛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以研究生为纽带开展具体项目研究,使他们成了高教界与工程界的桥梁。其他创新型国家,如芬兰、日本,也有类似机构采用这样的模式。

  复旦、交大等研究型大学与以应用技术研发为主的上海科学院各具特色。高校研究生长于科学理论,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不多,但直接去工厂车间搞研发,又往往有一种“脱节感”。而上海科学院系统内,有30多家学科领域各异的科研单位,其中包括中电、中船等企业集团旗下近20家中央在沪科研院所。这类企业化的科研院所贴近生产需求的应用项目攻关,是研究生们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理想台阶,可谓一线工程师的“预科班”。

  肖军是复旦大学—上科院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在中电集团第五十一研究所当“准工程师”。他在科研人员带领下,承担和参与了多个预研接收机方案的论证,以及某国防课题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并完成了某型侦察设备接收机的研制任务,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据统计,在联合培养基地攻读的这种 “挂职研究生”,涉及计算机、电信、光学、化学、物流等工程专业,平均绩点达3.12以上,比复旦可获学位的基本绩点高出150%。

  这种中高端工程师的“孵化器”实行“双导师制”,由高校与院所各选派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员实训与论文工作。在上科院方面,首批推荐的36名导师来自7个中央在沪部属研究所和2个市属研究所,均为拥有重大科研成果和工程应用技术成果的高级研发人员。

  据悉,在原有合作高校基础上,上科院将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需求为导向,扩大与华东师大、上大、上师大、上理工等高校合作,以“上海科技发展基金”及自有资金对输送学员的单位进行资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