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败“拖延症”,你有高招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7:46  东方网-文汇报

  “拖延症”,就是做事能拖则拖,不能拖也拖,知道后果不妙,却明知故犯,最终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这并非医学意义上的一种病症,却正危及不少人的工作和生活。最近,国内一群“拖延症患者”正打造一个名为“战拖”的网站,想要群策群力、战而胜之。

  “害怕失败”还是“害怕成功”?

  2008年末,在国外读博士的网友“完美是个梦”在网上写下自己的“病历”:“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玩乐不学习,直到最后期限迫近,焦虑紧张却仍无法开工,发誓下次一定从一开始就努力;火烧眉毛时赶出些差劲的东西蒙混过关,过关后精神松懈,玩乐不学习,又直到下一个最后期限迫近,如此周而复始……拖延已经严重危害了我的生活。”

  最近一年,“完美是个梦”在大学心理诊所寻求帮助,不断把自己与心理医生的对话记录在帖子上,结果引发了千人大讨论,大家齐写“与拖延症战斗的日志”。有网友写道:“拖拉是由完美倾向引起的。因为力求完美、害怕失败,所以非要等到所有的材料都准备齐全,才愿意开工。问题是,材料齐全和材料过多,界线模糊。”也有人的“诊断”正好相反:“拖延者不是害怕失败,而是害怕成功!这就是所谓的撑杆跳运动员效应——如果跨越了这个高度,下一次势必要跨越更高的高度。为了让更难的挑战来得晚一些,就迟迟不愿开始当前的任务!”

  在国内尚未见专家正式对这种集体性的“问题行为”展开系统研究之时,“拖拉族”自发地“自我剖析”并互相交流,希望找出“心魔”。

  达芬奇、爱因斯坦也都有拖延症?

  “拖延症患者”不只中国有,因为这是一个全球性“通病”。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就有了“拖延症俱乐部”,成员主要是律师、作家、记者之类,俱乐部里有一个经典笑话:80%的律师死后是没有遗嘱的,他们拖拉了一辈子!

  据美国心理协会出版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80%-9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拉习惯,75%的人认定自己是“拖拉者”,50%的人自述拖拉已严重影响生活。

  豆瓣网上有一个“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组员们经过一番探讨,得出“非正式结论”:容易拖拉者包括硕士、博士等搞科研的人,以及作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工作有些共同点,就是与创意有关,并且工作难以用时间量化;他们最常见的自我心理暗示是:“拖到火烧眉毛时,可以迸发出惊人的灵感,工作效果奇好……”据说,这种心理暗示在常犯“分心型拖延”的ADHD特质者(俗称“多动症”)身上尤其多见。“分心型拖延者往往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容易被各类趣事吸引,于是偏离主线任务。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更有可能意外获得新发现。”小组组长之一的“高地清风”因此不认为“多动症”是“病因”,相反,他说“多动症”可以带来旺盛的创造力。在全球“拖延症患者”圈子里,达芬奇、爱因斯坦、拿破仑等都被认为是“多动特质者”。

  不过,虽说“成也拖拉”有响当当的证明,但“败也拖拉”让众多“拖延症患者”头疼不已。其后果嘛,有个“拖延症患者”说得生动:羚羊一天遇到了狮子,它突然爆发出惊人的速度,逃脱了死劫。在应激状态下,羚羊调动了超常能量,但这是伤身的——试想,如果一天遇到狮子5次,羚羊会是什么下场?换言之,当拖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手头的事儿越积越多,人还能受得了?

  拖延与暴食同是人类的“原始天性”?

  几年前,因为拖拉“考试挂过,并且错过了一次出国机会”的“高地清风”开始寻求“自救”。

  还在攻读生物学博士的他,认为进化生物学里的“未来折扣”是一种“病因”的解释:“在远古时代,人类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预期寿命很短,甚至能否活过第二天都不确定。所以,如果做一件事要在很久之后才能得到收获,人们行动的动力当然就不足。这样的‘基因’潜藏至今,难怪拖延的对象,往往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照这么说,拖延与暴食一样,是人类的“原始天性”:“同样在饥一顿、饱一顿的远古时代,人能吃能胖是好事,能量储备得足,更容易生存下来。但如今食物变得充足,肥胖反倒让健康打折。”减肥,是人类与“原始天性”的第一场尴尬抗争,而“战拖”,则是第二场。老祖宗拖延,是因为短期利益更值得珍视,但现在人们的寿命大大延长,拖延做复杂而有长期利益的事,就是短视,变得有害了。

  “战拖”,“时间管理”是利器。2008年,罹患绝症的美国教授兰迪·波什,在生命倒计时之际在弗吉尼亚大学开讲“时间管理”:“人们总是拖拖拉拉,永远在应付‘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结果那些原本‘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最后也变得‘紧急而重要’,却不得不草草了事。假使你永远只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你会大大受益!”兰迪的说法让人振奋,但心理学家们不大看好:“人怎会这般理性?”

  不管怎样,兰迪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值得听取而照着去做。

  本报记者唐闻佳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