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9?11裂缝越撕越大 “伊斯兰恐惧”弥漫全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8:08  环球时报

  “美国在世贸中心遗址上开始了一场新的战争,这一次是对美国自己。”对于美国11日迎来“9·11”恐怖袭击九周年纪念,法新社用这一评语概括在全美国不断发酵的激烈争议。11日美国多名政要分赴“9·11”各遗址参加隆重纪念,奥巴马总统呼吁美国“团结”和“宽容”,并声称“美国永远不会与伊斯兰教作战”,但“裂痕”、“撕裂”这样的字眼却充斥美国和世界媒体的评论。美联社称,每逢这一刻,美国人应展示团结,今年却由于“焚烧《古兰经》”事件和在世贸中心遗址附近拟建清真寺,使美国陷入分裂。尽管“疯狂牧师”琼斯宣称放弃焚烧《古兰经》,但美国最新民调显示近一半美国人“反感伊斯兰教”,美国“两党政策中心”也推出报告称,“境内伊斯兰圣战分子等本土恐怖分子成为美国主要威胁”。《华盛顿邮报》称,就连禁止穆斯林妇女戴头巾的欧洲人也认为美国患上了“伊斯兰恐惧症”。

  “微弱的记忆,大声的抗议”

  《纽约时报》网站11日的报道称,今天是“9·11”恐怖袭击事件9周年纪念日,然而除了人们表达对遇难者的悼念和祈祷外,一些一年前根本不可预想到的事件也在发生:激烈的抗议充斥在世贸中心遗址“零地带”,政治和宗教的紧张气氛,使一个原本让美国团结的日子被分裂所替代。

  当天,美国政要纷纷赴各地参加“9·11”纪念仪式。美国总统奥巴马参加在五角大楼举行的纪念活动。“团结”和“宽容”成了奥巴马讲话中提到最多的两个词。奥巴马说:“对我们的国家来说,今天是一个纪念的日子,也是一个反思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团结和重建的日子。”奥巴马呼吁国民继续保持美国人对宗教的包容传统,特别是对宗教崇拜的选择权。他说:“他们(恐怖分子)试图引发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但是作为美国人,我们现在不会,也永远不会与伊斯兰教作战,因为袭击美国的不是一个宗教,而是‘基地’组织。”

  美联社称,奥巴马的讲话明显想缝合最近美国社会出现的“裂痕”。引起美国人这场分裂的事件之一是佛罗里达州牧师琼斯宣称要在“9·11”纪念日焚烧《古兰经》。美国彭博社称,琼斯10日如期抵达纽约,但他却宣称“取消当众焚烧《古兰经》的计划”,而且是“永久取消”。此前,奥巴马曾公开劝琼斯放弃这一计划,美国防长盖茨还亲自给琼斯打了电话。但琼斯称,他放弃计划并不是迫于压力,而是因为“初衷已经达到,即阻止在世贸中心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提醒世人伊斯兰教是个‘极端和危险的宗教’”。

  实际上,尽管焚烧《古兰经》计划最后在奥巴马政府干预下流产,但这一事件引发的巨大风波并未停止。美国国内对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的计划也仍在进行着激烈争论。法新社12日称,美国今年“9·11”纪念仪式的悲伤音乐还未停止,就被数千名游行者的愤怒声浪压了下去。支持和反对在世贸中心遗址“零地带”附近建设一座清真寺的美国人,在重重警戒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抗议。报道称,这表明如何与穆斯林共处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将美国深深地分裂。

  这种激烈对抗的示威活动是近些年“9·11”纪念活动中首次出现。示威双方的一方支持在世贸遗址建清真寺,认为这是对宗教自由的支持;另一方则表示反对。在反对者中不乏政治人物,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和其他一些共和党人士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抗议集会并发表讲话,反对人群中还有欧洲右翼的身影,激烈反对移民的荷兰右翼议员维尔德斯参加了其中一个示威集会。“美国之音”相关报道的标题是,“‘9·11’周年纪念日夹杂清真寺之争”。德国电视1台则以“微弱的记忆,大声的抗议”为题报道了在美国“9·11”纪念活动中出现的罕见分裂。报道称,支持建清真寺的人收集了几千个签名,声称“悲伤不是战争和偏见的原因”;反对者则高举着“纽约不应是一个新麦加”、“永远不会原谅,永远不会忘记”、“世界贸易中心没有清真寺”的牌子。

  美国患上“伊斯兰恐惧症”

  《华盛顿邮报》12日的一篇评论称,就在不久前,作为西方一部分的欧洲对伊斯兰的恐惧情绪是最明显的,法国、德国、荷兰、瑞士等国都爆发了有关禁止穆斯林妇女戴头巾或禁止建清真寺的激烈争论。而现在,就连欧洲人也在说美国患上了“伊斯兰恐惧症”。

  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3的美国人反对在世贸中心遗址附近建清真寺,其中4/5的反对者称他们反对完全是因为地点敏感,但也有14%的反对者称他们反对在任何地方修建清真寺。调查结果还显示,49%的美国人反感伊斯兰教。

  设在华盛顿的美国“两党政策中心”10日推出的一份调查报告称,“9·11”过去9年后,美国正面临来自本土恐怖分子和“‘基地’领导人美国化”的威胁。报告称,美国面临的威胁有一个变化,即“境内伊斯兰圣战分子及所属团体类型日益多元化”。法新社称,美军在阿富汗深陷与塔利班的战争,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事件也经常发生,这使得一些美国人已经把伊斯兰世界视为敌人。实际上,在“9·11”事件9年后,美国人依然把“伊斯兰与从事袭击的恐怖分子之间画等号”。

  尽管佛罗里达州牧师琼斯放弃了焚烧《古兰经》的计划,但据美国媒体报道,其他一些美国极端宗教组织表示仍将继续焚烧《古兰经》。法新社称,11日当天,一些美国抗议者在白宫前示威时,有几个人甚至公开撕毁了《古兰经》。

  世界伊斯兰国家的反美情绪也持续升温。11日,阿富汗包括首都喀布尔在内的至少5个省份爆发反美示威。巴达赫尚省更有万人集会,向北约驻阿基地投掷石块,1名示威者遭美军枪杀。在巴基斯坦,数百示威者焚烧美国国旗泄愤,一名伊斯兰教长称,虽然听到琼斯放弃计划,但他们会继续发声,确保事件不会重演。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也称,纵使对方放弃焚经,仍要告诉他们“连想也不应该想”。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南非一名穆斯林商人11日表示要烧《圣经》进行报复,不过约翰内斯堡法庭当天阻止了其行为,这名商人称,他是想“借《圣经》在火中放出的熊熊火光来发泄愤慨”。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1

  上一页12

  “无知与恐惧”主导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网站9月11日刊登文章称,“9·11”事件发生9年后,美国仍然在苦苦寻找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以及面临挑战的本质。现在美国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在伊拉克也仍然驻扎有5万军队。文章称, 9年过去了,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无知和恐惧”推动着。

  德国《南德意志报》11日以“美国反伊斯兰情绪下的悼念”为题写道,美国害怕穆斯林,可在美国3.05亿居民中只有250万穆斯林。相比之下,在德国约8000万居民中就有约350万穆斯林。

  实际上,美国在“9·11”事件后,官方和主流媒体一直十分注意“政治正确”,希望把恐怖分子和穆斯林分开。但在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中,穆斯林却经常被人们不自觉地与恐怖分子联系起来。《环球时报》记者在纽约坐出租车时,经常遇到穆斯林司机。他们看到记者不是西方人长相,就立即大吐苦水,倾诉作为穆斯林在美国遭受的种种不公。有一次,一名司机特地递给记者英文版的《古兰经》说,“看看,伊斯兰教从来就不是一个崇尚暴力和恐怖主义的宗教”。

  美国《时代》周刊不久前讲述了一名美国穆斯林的遭遇。今年38岁的米尔扎医生是美国200多万穆斯林中的一个,他住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色波甘小城。由于医术高超,米尔扎一直受当地民众的尊敬。然而有一天,在一次有关美国穆斯林的讨论会上,米尔扎听到了那些朝夕相处的邻居、朋友和病人尖锐的攻击:“伊斯兰教是仇恨的宗教,是战争的宗教”;“穆斯林们要把基督教彻底清洗出美国”;“美国各地现仍有超过20处圣战训练营,下一次大规模恐怖袭击正在酝酿中”……米尔扎对此目瞪口呆。轮到米尔扎发言时,他只是说:“我们穆斯林祈祷,我们不会弄脏场地,不会发出噪音,我们只是来祈祷,然后离开。”最后,会议主持人问米尔扎“清真寺里有没有藏武器”,米尔扎什么也没有说。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历史学教授琳达·巴克特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一直自认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所以他们对于外来宗教的挑战格外警惕。自二战后美国确立起全球超级大国的地位后,从政府到民间,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当仁不让地以“救世主”身份自居。像好莱坞大片里所演的那样,当有外星人入侵或是自然灾害发生时,拯救世界的一定是美国人。这种心态进一步加剧了“恐伊斯兰症”,许多美国人相信,他们对伊斯兰教的防范不止是为了美国,也是为了世界。即使是一些持和平主义观点的西方学者,也对伊斯兰教充满不信任感。英国不久前曾出版《西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未来》一书,认为应“改革伊斯兰教”,创造出不同于阿拉伯地区的“西方伊斯兰教”。

  巴克特曼认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拥有15亿信众的伊斯兰教是不会被西方改变的。他认为,实际上西方“恐伊斯兰症”,与广大伊斯兰国家强烈的反美、反西方情绪正在互相激发仇恨。不过,从根本上来讲,美国和西方“恐伊斯兰症”是自己的政策造成的。

   美国在西方宗教化程度最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目前民意的空前分裂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有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是最先把政教分离写进宪法的西方国家,但美国却同时也是西方世界中宗教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有统计显示,美国人定期到教堂做礼拜的比例在西方世界是最高的,在欧洲日益世俗化、越来越信奉“无神论”的同时,美国人对于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却越来越浓厚。这导致美国对不同于基督教的宗教有着极大的偏见,对“一神教”的态度更为偏激。

  金灿荣称,美国民意在宗教问题上的日益分裂,对美国同第三世界,尤其是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极为不利。在琼斯要烧《古兰经》计划公布后,美国主流媒体和官方一致要求并说服他放弃这一行动,这表明美国社会对这些矛盾的控制力很强。尽管如此,但对伊斯兰世界感情的伤害已经造成。美国主流精英的清醒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清醒。这种分裂持续下去,必将对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造成进一步伤害,让两者关系在未来更为紧张。(●本报驻外记者 萧达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本报记者 于景浩 段聪聪 ●佳良 王燕)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