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奇黄永玉(29)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09:40  深圳晚报

  

传奇黄永玉(29)

  【李辉 著】

  上期回放:

  《黑画剖析》集中讨伐上海中国画院,从院长丰子恺,到画院其他重要人物,如王个、唐云、贺天健、吴湖帆、程十发等,少有幸免。

  对上海中国画院的批判,不限于创作领域,日常外事活动也包括在内。1968年3月,上海出版《外事批判》第七集为“坚决肃清文艺黑线在外事工作中的流毒”专号(发行组地址:上海巨鹿路845弄1号),十六开,铅印。其中发表《揭开旧上海画院在接待外宾工作中的黑幕》一文,作者署名“新画院革命造反队”。文章集中批判上海中国画院历年接待外宾的活动,这彻底否定画院的日常活动,将画院中的各位画家悉数拉出来亮相,是贬斥中国画的自然延伸也是全国铺天盖地批判“文艺黑线”的高潮在美术界的重要表现。

  走笔至此,至少有两个问题的历史脉络,在我的追寻中逐渐变得清晰。

  第一,中国画与油画的历史地位的替换。

  在当代美术风云席卷之下,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花鸟画,由于不能直接塑造伟人形象和工农兵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因齐白石受到高度评价而使国画家一度显赫风光的景象,在“文革”期间转瞬间化为乌有,甚至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巧,也因其“黑”而被贬斥。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油画特别是人物画(包括中国画的人物画),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得到了全国性的普及与推广。

  此种状况,恐怕与江青在与中央美院教员的谈话中的一句话有着直接关系。她说:“我平常油画看得多,很喜欢油画,它表现力很丰富。”当年情形的确耐人寻味。在数年时间里,油画独领风骚。譬如,一幅刘春华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风靡全国,把一个画种与一个时代的需求推到了极致。这里被推崇的油画艺术,当然既不是凡高、莫奈之类的印象派,也不是列宾的现实主义,备受重视的是油画塑造领袖伟大形象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宣传功能。“文革”期间举办的一系列美术展览,也大多突出人物画的创作,政治功能明显大于艺术性。

  历史往往也有意外收获。在美术风云席卷的年代,油画功能的被青睐,则为众多青年带来了研习的契机。从工厂到学校,从城市到乡村,不少年轻的美术爱好者是从临摹伟人肖像、设计宣传墙报,开始踏上美术行程,为未来的发展做了铺垫。近三十年来,一些颇有成就的油画家,大都得益于当年的这一美术氛围和历史机遇。

  第二,“文革”初期批判“文艺黑线”时中国画遭遇的窘状,为1974年的“黑画事件”埋下了伏笔。

  在写《追寻黑画事件始末》中谈到,“黑画事件”的直接起因主要有三点:

  一、香港《七十年代》杂志,1973年发表了新访问内地的旅美华人教授赵浩生的专访《李可染、吴作人谈齐白石》,二人以崇敬和怀念的心情回忆与齐白石的交往,高度评价齐白石的中国画艺术成就,其基调显然与美术风云席卷时对齐白石的批判决然不同。

  二、也在1973年,上海工艺美术公司为出口而出版了《中国画》样本予以推广,其中入选的画家,几乎囊括了曾被讨伐过的所有重要中国画画家,如李可染、潘天寿以及上海中国画院的“黑画家”们。

  三、与此同时,在北京,从“干校”回来的一批画家,在1973年前后重新受到青睐,被请到北京饭店和国际俱乐部,创作一批新作品供饭店陈列。

  以上三件事情均在同一年发生,此时距美术风云告一段落的1968年,仅仅五年时间。中国画的地位又发生了逆转,曾被极力贬斥的画家们,似乎一下子又风光起来。对于在美术风云中呼风唤雨、如今又酝酿开展批判“文艺黑线回潮”的人来说,把矛头重新对准中国画,实在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五年伏笔,终于有机会浮出水面了。当代中国美术风云的一段历史,如此这般,衔接延伸。

  未想到,“追寻‘文革’初期美术风云”,前前后后竟然一共写了十三章。搜集材料有限,又缺乏遍访当事人,我的叙述远没有呈现历史全貌,更缺乏深入的系统归纳和分析。这只是一个美术圈外人的偶然拾掇,故将之称作《拼贴风中碎片》。

  虽是碎片,却有可能拼贴起个人视野中的历史画卷。

  下期预告:

  陈岩先生在《往事丹青》一书中,回忆黄永玉与“黑画事件”的关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