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讨论加息问题当有基本社会悲悯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10:29  半岛网

  文/周义兴

  

  显然,自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一系列经济数据,且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创出22个月来新高后,到底是否应该加息,以及是动用货币价格手段还是数量手段好的问题,在市场行业与学术专家间又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不过在笔者看来,现有的这些加息与否不同看法,都缺少一个本应该有而实际却被忽略的十分重要的视角:即对当前负利率,也就是通胀对社会财富转移影响的中肯分析与判断。

  首先就社会财富转移角度看,众所周知,现有的经济学常识早已告诉我们,在实际银行存款利率为负,或者说在经济形势呈现通胀的环境中,物价的持续上涨结果对穷富群体不仅存在不同的经济含意,而且在影响结果上还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意义。因为背后道理很简单,在通常情况下,物价持续上涨(通胀)不仅有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且还会因为资本的保值需求而刺激市场投资。然与之同时,只有工薪与低收入社会群体,会因为没有多少超出日常生活支出的收入而不得不承担物价持续上涨——即通胀的后果。所以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马克思早在百年之前就在《资本论》中,曾深恶痛绝地将如此通胀所有的社会财富转移效应称作为是对穷人的掠夺。而与先哲相比,当前社会加息与否争论,尤其有些专家在加息与否问题上,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悲悯性社会情怀。

  其次以社会责任承担立场讲,想不论从公共决策角度,还是从保持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要求评介,或许我们不得不应当承认,如果一个社会公共决策选择,也就是在解决某种公共难题时的社会责任分配上,如果最终的结果,那怕大部分责任如若是落在社会弱势群体身上的话。那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公共决策是不符合社会公正正义原则的。对此具体就以当前是否应该加息为例,虽然人们现在固然不能说只有加息才是唯一好的选择。但同时显然应该可以肯定,如若在目前负利率前提下,相关部门不能拿出其它有效减轻低收入社会群体生活负担的措施,而同时又在是否加息问题上游移不定。那,这样的“不作为”就不能不让人认为是一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管理行为。

  所以笔者认为,面对目前负利率问题,各界各行在讨论时尽可以“百家争鸣”,但不能少了基本的社会悲悯情怀。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孟祥龙]分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