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待“高校性教育”心里要阳光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10:29  半岛网

  文/周欢

  

  性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传统语境下,关于性知识,学生难以启齿,家长避而不谈,教师不愿提及,学校放之任之。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91.2%的人认为目前青少年性教育缺失,其中53.7%的人认为“严重缺失”。主流性教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很多年轻人在看到性的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性无知”。

  南京高校课堂不再“谈性色变”,这是一种难得的观念进步。要正确看待性,就不能忸怩和回避,而应“心里阳光一点”。前苏联教育学家切列德尼琴科曾说:“父母跟孩子不谈性知识,而我们的学校也不讲。但是,青少年对于这种谈话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让他们向谁去了解这些事情呢?难道要他们从门缝里偷听别人的谈话吗?或是同跟他们一样对此一无所知的同龄人去议论这些事情吗?”性教育是一项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只要适度得体,光明正大走进课堂也无妨。

  环视当下校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性教育一直处于矮化与边缘化的状态。虽然从低年级起很多学校就开设了生理卫生课程,但一直被认为是“副科”而很少受到校方和学生的重视。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笔者读初中时,生物课上到两性知识的章节,老师竟然自动跳过,躲躲闪闪地说“这一节就不在课堂上讲,你们自己看一下就可以了,反正也不会考”。如此有名无实的性教育,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

  然而,在其他很多国家,性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遑论扭扭捏捏。在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在荷兰,与学其他课程一样,孩子6岁进小学时就开始接受性教育,孩子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即便是与中国传统观念相似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国,性教育也通过法律制度进入正规化和常态化,这何尝又不让国人自叹弗如?

  性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尊重与理解他人。应该明白的事实是,性教育不仅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社会的前途未来。因此,看待性教育问题,心态要更阳光一点。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孟祥龙]分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