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大常委现场考问 政府部门一一应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15:19  新民晚报

  今天上午,“首次专题询问”亮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政府多部门“现场应答”——

  世博后,垃圾能分类吗?交通拥堵能缓解吗?马路还会常变“拉链”吗?当“询问人”把这些问题一个个抛给“应询人”的时候,会有怎样的“世博后答案”呈现?

  今天上午10时30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31年来,“首次专题询问”亮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政府多个部门公开应答十多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现场考问”:世博后城市长效管理,准备好了吗?

  垃圾能分类吗

  “台北耗时10年开展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减量67%。”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袁以星问——上海的垃圾分类,政府怎么考虑?

  “先用3年时间,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化地区,主要由环卫管理部门建立规范的分类收运服务体系,2015年推广到全市。以2010年为基数,生活垃圾每年减量5%,力争2020年本市人均生活垃圾处置量比2010年减少50%。”市绿化市容局巡视员陶渊答道。

  “我还要追问。”袁以星一边揿下座位上的发言按钮,一边举手向大会主持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豪提出申请。

  “可以。”陈豪说。

  “请问,对于垃圾循环利用、资源化利用,政府有无考虑?”袁以星追问——看来,他是要足了“一问2分钟,问后可追问”的“询问规则”。

  目前,本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量约占产生量的20%。“今后,将重点建立健全5个资源利用系统——废品回收利用系统、房屋装修垃圾利用系统、餐厨垃圾资源利用系统、绿化垃圾回收利用系统、日常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系统。”陶渊补充道。

  交通会更堵吗

  “世博期间,上海的道路没有出现因为人流、车流高度集中而拥堵的现象。世博后,很多限制措施将要取消,上海是否会出现拥堵状况的强烈反弹?政府部门有何具体措施?”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陈兆丰请市公安局应答。

  “5月至今,本市基本没有实行强制性的交通管制措施,但世博出行和市民出行还都畅通,重要原因是道路交通资源的改善。今后,可以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全力缓堵排堵,突出科技引领支撑和信息引导服务,提升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市公安局副局长朱伟明说,具体到交警,一个重要措施是强化和优化交通的现场管理和执法,提高出现率、管事率。

  此外,保障世博后缓解拥堵的重要措施是:公交路权优先。今天,市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揣着一本账来“应询”——到2015年,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达到50%以上;轨道交通高峰时段发车间隔最大不超过6分钟;公共汽电车高峰时段平均发车间隔中心城区不大于8分钟,郊区新城不大于10分钟。

  马路还变“拉链”吗

  “道路反复开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世博会后又有很多工地要开工,请问,道路开挖有没有规划?采取什么措施控制反复开挖?”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顾晓敏就“马路拉链”发问。

  “道路开挖多是由管线施工造成,由于部门交叉,各自为政,以致反复开挖。”市建交委主任黄融说,今后,要设定全年的年度开掘总面积指标,全年道路的开挖量不超过道路总面积的10%,平行道路、相交道路不得同时施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统一管理,完善规划审批、适当统筹资金,从源头上减少道路反复开挖。”

  问后跟踪监督来了

  询问还在继续,市容环境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和交通组织管理都是热点关注。

  “询问结束后,询问人提出的问题将和审议意见一起,整理形成审议意见书,转送市政府办公厅。”询问前,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忠泽告诉记者,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将跟踪政府的落实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也可以选择重点开展专项监督。

  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追究制度,更要健全政府内部监督和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市民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市建交委主任黄融在报告中说,看来,他对“跟踪监督”已有准备。

  本报记者姚丽萍

  相关链接

  询问人和应询人:依据《监督法》第34条,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法院或检察院,应当派负责人到会,作为“应询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均可为“询问人”。

  公开的原则:询问和回答都要在公开的场合公开进行,便于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审议质量,实现监督实效。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