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裔女艺术家王惠琴的中国情(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15:55  国际在线

  

华裔女艺术家王惠琴的中国情(图)

  王惠琴(右)在演出中

  

华裔女艺术家王惠琴的中国情(图)

  王惠琴(右二)与主创团队谢幕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于希):作为上海世博会斯洛文尼亚馆旅游推介周活动之一,一部反映中国清代来华的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的多媒体舞台剧日前在上海演出。该剧的主创团队中集合了来自罗马尼亚、美国、斯洛文尼亚、英国、捷克等多国的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可谓是一场多国艺术家共同演绎的全新形式的舞台剧。然而,该剧最初创意的提出和编排执导工作则是由一位华裔女艺术家完成的,她的名字叫王惠琴。

  刘松龄原名奥古斯汀·哈里史泰恩,出生于18世纪的一个斯洛文尼亚贵族家庭。1744年,刘松龄由葡萄牙出发到达北京,在清廷作了20多年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官员,他主持设计和制造的天文仪器至今还陈放在北京古观象台上。

  王惠琴曾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77级油画专业的学生,上世纪80代初随丈夫――一名斯洛文尼亚的汉学家旅居异乡。2003年,时值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刘松龄诞辰300周年,王惠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了这位传奇天文学家的故事:“2003年刘松龄诞辰300周年,因为刘松龄是斯洛文尼亚人,他们说他去过中国,就请我用书法题字,题‘刘松龄故居’这几个字,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刘松龄的故事的时候,就被他的故事所吸引了,因为他是一个西方人,到中国生活了这么久,在中国清代做了三品官,很不容易,而且长达28年。”

  然而在当时,无论是在斯洛文尼亚还是在中国,知道刘松龄其人其事的人并不多,王惠琴作为一个旅居斯洛文尼亚多年的中国艺术家,更加希望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99%的中国人不知道、99%的斯洛文尼亚人(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我是生活在斯洛文尼亚的中国人,我想把它变成视觉艺术,给大家看,因为视觉艺术没有语言的界限,没有地理的界限,后来我就说服很多人,终于有人支持我,和我一起合作。”

  四年后,王惠琴和她的创作团队终于完成了该剧的第一版DVD,并有幸被当时来华访问的斯洛文尼亚总理作为国礼带来中国。如今,这部舞台剧又被上海世博会斯洛文尼亚馆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在上海演出。

  可以说,从最初接触到刘松龄开始,这位旅斯的中国艺术家,便与那位300年前来到中国的斯洛文尼亚天文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执导这出多媒体舞台剧,王惠琴利用一切机会向世人介绍刘松龄:“我觉得,用文化用艺术来宣传特别有意思,你看很多人通过这个(文化),就知道了这个(人物)。我除了做了这些,做了这个创意以外,我还设计了刘松龄邮票,刘松龄电话卡,因为我想,过去他要用三年才来到中国,我今天用一个电话卡,一秒钟就连接了亚洲和欧洲。”

  连接了亚洲和欧洲的,不光是刘松龄这个人,也不光是这张小小的电话卡,还有王惠琴和先生的爱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惠琴想和自己高鼻子、黄头发的恋人走到一起,还真经历了不小的波折:“很多年轻人不能想象在1981年或者是那个时代的时候中外婚姻的难度,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这个事情家里也反对,学校里也反对,亲人也反对,使我迈不出这一步。(后来)正好是(中国已故领导人)胡耀邦去斯洛文尼亚访问,我先生在那翻译,所以他就告诉了胡耀邦这件事情,胡耀邦说,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所以后来(大家)就没有阻拦,而是支持。”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