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辛亥革命百年论坛举办:五项优势助武昌起义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5日17:0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武汉9月15日电 (徐金波 陈国方 阮鹏)武汉市政协主席叶金生15日在辛亥革命百年论坛上表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和发动了近十次武装起义,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武昌起义仓促起事却一举成功,这与武汉当时具备的物质文化、地理条件等优势密不可分。

  叶金生认为,首先,武汉早期的现代化为辛亥首义奠定了物质基础。晚清重臣张之洞督鄂期间,在此兴实业、办工厂,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得武汉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二,新学的引进和兴起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张之洞办新学、建学堂,开创了近代文化教育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人才,这些人充当了推翻清王朝的先锋。

  第三,具有民主思想的新式武装为辛亥首义提供了组织准备。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革命党人长期楔入军队,为武装斗争的开展做了思想铺垫和力量准备,即便在起义指挥部不健全、起义领导人不在场、起义日期多次变更的紧急情势下,奋勇向前。

  第四,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持了辛亥首义。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武汉作为反清斗争的主战场,武昌起义、阳夏鏖兵,军民共赴国难,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

  第五,武汉居中独厚、九省通衢的战略位置支撑了辛亥首义。孙中山先生在分析武汉的地利时指出:“武汉绾毂南北,控制长江上下游,如能攻占,也可据此以号召全国。”辛亥革命的成功,证实其论断的正确性。

  叶金生表示,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更好地发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发掘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扬其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新时期经济大发展、改革大进步、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