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将盆地建成高地 三论扎实工作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本报特约评论员石明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四川要努力走在前列,“将盆地建成高地”无疑就是最耳熟能详又振奋人心的口号之一。这里的“盆地”,除了固有的地理属性,还包括思想保守、目光短浅、信息屏蔽、交流不畅等社会属性。这里的“高地”,定位则十分明确: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将盆地建成高地”,既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视野视角的转变;既蕴含强烈的发展愿望,更体现具体的工作要求。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地表明,只有克服空间局限、打破传统束缚,才能勇攀高峰、登高望远。

  将盆地建成高地,基础设施是重点。“蜀道难”在现阶段的诠释,已不单纯体现在“道”上,至少包括了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建设,既事关国计民生,同时也是跨越的先决条件,更是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瓶颈。由于地理条件所限,西部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比中东部代价更大。但不突破这个瓶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进不来,就会输在起跑线,不能驶上快车道,更谈不上笑傲江湖、一马平川。我省以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为重点的交通枢纽建设,和以进出川通道为重点的铁路建设,层层剥离,层层聚焦,正是抓住主要矛盾,强力扭转区位劣势的务实之举。

  将盆地建成高地,产业发展是关键。没有产业,就没有自我发展能力;没有优势产业,就没有持续竞争能力。打一个不是很形象的比喻,如果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场比赛,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赛道”,产业就是“运动员”。在这一赛场上,成绩靠产业体现、速度靠产业发力、奇迹靠产业创造。结合省情实际,我们只有在发挥好农业这个基础,开发好水电、钒钛、天然气这些特色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抢占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环保新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积极发展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高端服务业,才能有所作为。而这些实实在在的产业支

  撑,正是我们一步步将盆地建成高地的不二法门和公开路径。

  将盆地建成高地,城乡协调是标志。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拥有了推进城乡协调的“政策高地”;与此同时,地震灾区在一片废墟上发展振兴,已经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示范窗口。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我省要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一个硬任务就是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第一步城镇化率“十二五”末要达到50%。我省长期以来“一成独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区域之间的互动协作不够,这些问题都是今后着力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这一高起点、大手笔举措,必将为“高地”建设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给人无限遐想和期待。

  将盆地建成高地,民生改善是核心。民生是发展之本,也是“高地”建设的终极意义和目的所在。“高地”建成之日,“小康”实现之时。倒推过来,这就决定在高地建设中,目的必须围绕民生,路径必须紧贴民生,举措必须契合民生,速度和质量必须尽可能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建好高地促进民生,通过解决民生促进发展。从这个角度看高地建设,也就喻示着我们只要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就业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等“民生”问题关注好、解决好,“高地”建设就自然取得了进展、见到了实效、达到了目的。而在新的发展理念下,保护好生态,与自然和谐,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也是事关民生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

  将盆地建成高地,是思维革命,也是民心所向;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目标;既是现实的要求,更是一件需要我们不断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创新,想办法增添举措,尽全力扎实推进才能完成的时代伟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