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镜头传递心情

  摄影和照相是一回事么?不是。但原来我以为是。不记得什么时候读过一本有关宋美龄的传记,说宋在美国留学时别人恭维她钢琴弹得好,她却称自己更喜爱摄影,并特别强调“是摄影,不是照相”!摄影不是照相?开照相馆的朋友为使我能够“明其妙”曾经费过不少唇舌,但效果有限得很。照相是记录,摄影为表达;照相在实用,摄影是艺术;照相用手,摄影用心……没道理么?似乎有。有道理么,好像不对。新闻是记录吧,记者的相机不需要表达?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断摩挲一套名为《黑镜头》的西方新闻摄影奖作品集,随后曾在中南海专司摄影的杜修贤的一套《红镜头》又成了我的枕边书。红也好,黑也罢,爱也好,恨也罢,记录跟表达不矛盾啊。

  通过阅读、观赏和实践,我还真的相信摄影和照相不是一回事。洗出来都是照片,但有的只能是照片,有的却可以是作品。照片是死的,作品是活的。照片是静的,作品是动的。照片只属于镜头中人,作品里却能看到作者的影子。人们只说摄影作品,没听谁说照相作品。“摄”是勾魂摄魄的摄,影是影子的影,侧影、背影、身影的影,影中有内涵。照是照镜子的照,相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相,相与像通,相就是像,像外无余物。

  前年腊月的一天,为了做一个规划,我沿浏阳河溯流而上,忙里偷闲信手拍下了数十张浏阳河的风光相片。虽知自己手艺一般,但也曾得意地发给在外地念书的儿子,想以此勾起年轻人对故乡的惦记。后来看到一位老摄影家的作品,方晓得什么叫做“判若云泥”,竟不免生出一丝“咔嚓”之下“暴殄天物”的愧疚。都是以浏阳河为对象,人家拍摄出来的那才是能感染人的艺术!人家是在用心通过镜头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对浏阳河这条乡村名河的深切理解,透过精美的照片,我们能感受到老先生对故园风土的温情与敬意。

  风景照是摄影的一大门类么?它是不是相对人物照而言?我曾经翻过A·亚当斯、竹内敏信等大师的作品集,他们的风景拍摄美到极致,确实能震撼人的心灵。香港叶玉超先生曾送我一册题华人摄影大师陈复礼作品的诗集,爱屋及乌,便看了陈的不少风景照片,以画意入镜头具有东方神韵的风景照让人更觉柔美、亲切。只是无论东方西方,也不管什么流派,可能是纯粹个人的喜好偏向吧,这些大师们的风景照代表作,在我看来总还缺了一种灵动感——人为万物之灵,若是有了人的身影在其中,本已美不胜收的绝妙画面必将千百倍地鲜活起来啊!

  摄影既是艺术,当然不至于像我理解的这么肤浅简单。于是,我看摄影作品最基本的着眼点就只剩下一目了然的构图了。我喜欢一些摄影作品,就因为我觉得它们在构图上特别用心,特别讲究通过构图来传情达意。一眼望去,最吸引人的景致在哪,怎么去表现它,表现主体多大尺寸为宜,焦点应该避免居中还是可以“当仁不让”……我以为这是摄影家在按下快门之前必须凭借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标准先行确定的。人有两只眼睛,看到的是三维世界,相机拍下的照片只有两维,两维表现三维,摄影家所能借助的只能是通过构图来把读者的眼光从他着意表现的主体移开去,也就是把读者从有限引向无限。这便是摄影家挥洒才情、智慧的所在么?

  我曾经看过一幅题为《白沙古镇》的作品,其构图真可谓匠心独运。因为一般而言,拍摄水中倒影,水平线都难免居中,但《白沙古镇》的作者还是力避平庸,打破常规,大胆而准确地运用三分法把水平线放在了最适宜的位置,从而使照片画面显得简洁而有张力,和谐而有生动感。精巧的构图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引发读者对远离喧嚣的古镇心生无限向往与依恋。看来,相机只是工具,镜头不是眼睛,摄影家只是用相机的镜头向读者传递他按下快门时的心情。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