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络文学入选“鲁奖”,作秀而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00:01  红网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近日向社会公示了130部候选作品。这是鲁迅文学奖首次邀请网络文学参加,普遍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评委们,对各文学网站踊跃送交上来的参赛作品进行了遴选,结果只是勉强地找到了一篇可入法眼的作品,名为《网逝》。可是有读者指出,这小说根本不像网络文学。(9月15日《武汉晨报》)。

  网络文学入选鲁迅文学奖,在有人质疑的时候,一些字眼则表现了另外一些人的态度:破冰之旅、作协首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融合……仿佛传统文学给了网络文学天大的恩赐。不过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学没有那么好,网络文学也没有那么坏,反之亦然。还需要明确一个事实,网络文学不是传统文学的附属物,它们应该是并列而不是谁包含谁。如果鲁迅文学奖真的想给网络文学一席之地,那么还是单独设立“鲁迅文学奖·网络文学奖”。

  这次《网逝》入选鲁迅文学奖,只是传统文学界的一次施舍和作秀,他们看重的并不是网络文学,而是网络文学背后庞大的读者群。首先,对网络参赛作品进行遴选的是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评委,这些人是否懂得网络文学,他们看过几部网络文学作品,他们的思维是网络的吗,这都值得商榷。这让我想起了毕业论文开题时我们教授说的话,“我对网络小说深恶痛绝”。不久前,数十位国内重要的批评家、学者、作家齐聚上海复旦大学,总结与研讨新世纪10年来文学的发展与变化,对网络文学依然予以批判。试图让这样的一群人来评选网络文学作品,结果可想而知。

  从诞生到现在,网络文学逐步的被市场和读者接受,这也和它的转变有关。从最初依靠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到如今更加注重情节构思、写作技巧和遣词造句,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有了极大的飞跃,这有向传统文学借鉴的地方,更有向社会向读者靠拢的地方。日益浮躁的社会文化,注定了读者更喜欢想象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存在“种马”、YY等情节,但许多作品里面依然在倡导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独立人格,依然存在着对社会对文化的反思。

  正如网友们说的那样,“决不能因为《网逝》的名字上有一个‘网’字,并发表在网络上,就认为这是一部网络小说。”许多人大肆称赞的“三十省作协主席作品大展”、“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上网接受评判”等活动,只是把纸质文学作品搬到网络上,并没有多少网络读者买账,那些作协主席作品的点击率更是远远低于网络作品。网络这个平台只是个马甲,并不是披上它就能成为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可以融合、可以交流,但网络文学好坏的不应该由没读过它们的人来评判,更不需要传统文学界高高在上的施舍。

  鲁迅文学奖之所以接受网络文学,并不是为了破冰,更不是他们发自内心觉得网络文学已经登堂入室,只是因为网络文学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而鲁迅文学奖却渐渐没落为圈子活动,已经被许多人所遗忘。总而言之,这只是传统文学界借“网络文学”做的一次宣传秀而已。

稿源:红网 作者:朱小猪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