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兵临:理性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品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07:18  法制日报

  宝马碾死男童:司法理性与公众情绪对峙

  9月7日上午11时许,在江苏省新沂市良辰花苑小区院内,一辆宝马X6小型越野汽车将居住在该小区的一名3岁半男童碾轧致死,小区监控录像显示,涉案车辆存在多次碾轧受害人的行为。随着现场视频曝光,舆论对宝马车司机的声讨铺天盖地。在司法机关没有给出结论前,对司机行为是出于“碾伤不如碾死”的心理的判断就已占据了主流,更有人直接提出司机犯了“故意杀人罪”。

  9月16日上午,新沂市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情最新进展,公安机关以犯罪嫌疑人伍某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提请批准逮捕。这一判断显然与公众的期待有一定的距离。而这样的结论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司法理性与公众情绪的对峙不得而知,但法治社会无疑是需要公共理性的支撑的,在这里我们不妨让两位法律专业人士给公众情绪“泼点冷水”。

  一个法治的社会,民众应当理解司法的这种刻板与固守,尊重司法的超情感理性与中立,因为它是捍卫我们每一个人自由与权利的终极保障。

  看得出来,公安机关已然深谙该案所蕴含的重大影响力,力求在办案过程中以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的程序运作,尽可能消除舆论的猜忌与质疑。

  但是我仍然担心,在目前的舆情态势下,司法机关的每一步调查与认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不断高涨的坊间咒骂声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普通民众的心理期许就拿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罪名而言,“过失致人死亡”已经与舆论的主流判断相背离,即便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与司法理性,谁能保证这样的理性恪守不会再次伤害到司法公信力呢

  对于普通人而言,评判案件总是难以脱离主观道德,尤其是不在场的情况下,其立论的根据只能依据媒体的报道与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但司法作为一种智识的判断推理活动,不仅需要“有一份证据讲一分话”,更要求办案者首先剔除主观上的先入为主,以中立态度展开调查与判断。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理性的司法很难完全满足公众的道德期待。

  客观、中立的立场,乃是司法获取最大公平与正义的前提条件,只有恪守冷静理性的行为品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涉案当事人,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夙愿。在刑事案件中,理性的司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首先推定为无罪,将各种可能性和动机都纳入考量范围,不失偏颇地展开客观调查。而一个法治的社会,民众应当理解司法的这种刻板与固守,尊重司法的超情感理性与中立,因为它是捍卫我们每一个人自由与权利的终极保障。

  理性,不仅是司法与法治的灵魂,也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品质,它是现代公民告别狂热而臻至理智的主体性要素。在以往诸多影响性案件中,我曾不止一次地呼吁司法机关不要偏离理性而屈从一时的民意。现在看来,光期待司法机关的坚守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一个全民沸腾的狂热氛围中,我们很难指望一个理性的司法能够力挽狂澜,去做社会理性的中流砥柱。理性的司法需要理性的公民社会,动辄亢奋的民意介入,不仅难以培育出一个理性的司法,甚至会让理性者遭遇到始料未及的伤害。

  那么,我们如何坚守理性如何克制内心的盲目与狂热或许“宝马碾死男童案”再次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省的“镜子”。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