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第三只眼看山村“受苦受难”的教师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14:21  半岛网

  文/魏奇峰

  

  25年、2公里湖面、往返3万多次、撑坏了8艘小木船、砍断了不知多少棵春树。咋一看,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个船夫或者樵夫,其实,这是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石兰松的教书历程。(9月14日《新华网》)

  如果用一组词语去形容这两位乡村教师,那么没有比伟大、崇高、敬佩更贴切的了;如果用一种表情去感染整个事件,非潸然泪下莫属;如果给这两位老师颁个奖,最适合的恐怕就是“感动某某十大人物”。但是,其中的辛酸,其中的苦楚,其中的委屈,恐怕只有这两位老师最清楚。

  其实,当我们用第三只眼睛去看整个事件时,不但会发现这不仅不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事,更不是一个教育和教师的典型,而是一块教育投资和地区差距的伤疤,一个社会进步的悲剧。而且,导致白巧玲一个月只能领300元工资的间接原因,就是像石兰松一样的老师,几十年如一日、集保姆、船夫、教师于一身的坚守所致。

  教师石兰松砍了8次自家的春树,请人做了8次木船,25年的时间里,不论刮风下雨,每天4趟接送十几个孩子上学。其举动恐怕前无古人,但是,笔者想弱弱的问一下,教师做船夫和保姆,算不算不务正业?25年的时间里,“情为民所系”的当地政府在干吗?是否手里捏着洋葱,边看热闹边等待感动的眼泪流下来?25年时间里,“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当地教育局在干吗?是否呆在办公室里喝着茶,看着关于石兰松事迹的汇报材料,等待新的政绩和典型人物的出现?

  也许,会有人说,当地是个穷地方,政府没钱,教育局更没钱。但是,笔者想问一下,一艘木头船能值多少钱?一个穷了一辈子的教师,能砍掉自家的春树,请人做了8艘船,一个政府再穷也穷不过一个教师?一个政府再穷,也不至于做不起一艘木头船。再进一步思考,当地政府把“节省”下来的教育经费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很大程度上,石兰松在山区进行25年的坚守,是一种人为的制造;他的感人事迹,也是一种刻意的制造。因为,整个事件就是用悲剧去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过程,然后再将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被相关人士当做一种稀缺品或者政绩去大肆宣扬,给人们造成心灵上的震撼,隐约看到一个生长高尚灵魂的圣地。接着,相关部门给悲剧人物给点阳光,悲剧人物立马会灿烂,而且感激涕零,间接彰显出相关部门对教师的体恤。

  从表面上看,这种悲剧达到了启迪和教育人的作用;实际上,是在变向的鼓励更多的悲剧产生,这是很多地方的一贯做法,而且,他们对这种事迹已经有了很大的依赖性,甚至根本不想改变这种教育现状,这源于对政绩如狼似渴的渴求。更可悲的是,这种悲剧人物自始至终意识不到自己就是一个悲剧,一个被圈养和遥控的悲剧,一个为别人做铺路石的悲剧,一个牺牲掉自己的一生却换不来教育的半点进步的悲剧。

  石兰松一个人可以身兼船夫、保姆、保安、教师等职,一个人可以代好几个班级的课,每个月拿着为数不多的工资,在山里任劳任怨的一教就是25年。但是,反过来一看,其实事实并非我们想的那样,石兰松教师代几个班级,那么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师资源和教育经费;石兰松教师身兼几职,那么,可以给其他人腾出上网偷菜的时间;石兰松任劳任怨,那么,随便给他打发点工资,让他干很多活,他肯定没有任何怨言,而且,借此还可以树立一个典型教师的形象。正是有了石兰松一样老实的教师,才让白巧玲一样的教师每月才能拿300元的工资,也给一些部门省去了很多经费。但是,如果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山村孩子的明天将在哪里?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孟祥龙]分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