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封家书抵万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16:21  半岛网

  中秋节快要到了,你会为远方的亲人写一封家书吗?

  

  想起仍然用毛笔书写的上世纪初的文人,他们为后人留下诸多经典的家书。如果说新文学史上有四大情书经典的话,那自然是朱湘致刘霓君的《海外寄霓君》、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致陆小曼的《爱眉札记》,以及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湘行书简》。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这个被时代分为文学家和文物专家的“乡下人”,一生喝过不同的苦酒和甜酒,看过各地的水云,他写下的情书和家书,带着岁月的沧桑和苦难,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我最喜欢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给新婚不久后的妻子“三三”的书信,那是在飘摇的湘水之上,笔下有清风明月,有渔歌和橹声,有湘西的民风,有广阔的天地人,有呢喃的两人灵魂的震颤与共鸣。

  今天,读一读沈从文写下的情书,那里面有一代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有一个时代的生动表情。似乎苦难可以忽略不计,幸福可以永远回味。澄澈、纯净的湘水,滋润了他的妙笔。

  1946年2月,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弟之经济情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犹复不敷,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

  闻一多的家书片段,说的是私事,但折射出国事,实在是时局的一个缩影。

  浦江清的家书,和他的日记一样,传达出那一代学人的家国情怀。

  浦江清写于1943年1月9日的一封家书,非常细致地描述联大教授的经济状况:“我们这里(物价)也在高山尖儿上,在内地推为第一。公米到八百元一石。我们的薪津是原薪加生活津贴若干,再加米一石(折价),每月有千六、七百元。但是一个人用度,每月超了千元。省则也要千元。”

  隔着60多年的时光,看浦江清写的蝇头小楷,这些微微发黄的家书留下了岁月的沧桑,战争的烽火和民族的苦难隐隐在上面浮现,但我们读到这些温馨的生活絮语,心中有感动,感到温暖和美好。

  一样的圆月,曾照耀过唐代诗人杜子美,我们看到他“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样的月光,曾照耀过的民国文豪周豫才,我们看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都用一管狼毫,写下不朽的诗篇和华章。如今 ,我们,在霓虹灯闪烁的城市里,在一轮圆月被云遮的网络时代,会在电脑上留下什么呢?┬柳已青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俞薇]分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