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机动车尾号限行 有喜也有忧 专家建议还应考虑出台长期的配套政策,否则“效果不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8日02:22  兰州晨报

  关注限行·踏访

  从9月18日开始,兰州主城区开始尾号限行,车号尾号为3和8的机动车今天就要先歇歇了。尾号限行引起了兰州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项兰州市解决交通拥堵的最新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市民的拥护。不过,一些专家也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市民的哥齐声叫好

  “这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了。”9月17日,从广播上听到尾号限行的消息后,的哥贾师傅高兴地告诉记者:“堵路经常影响我们的生意,现在听说一下能少出行6万辆车,我们生意自然会好。”

  8路公交车司机徐师傅还记得两个月前“兰洽会”期间实行尾号限行的情况。他告诉记者:“当时路上不堵,人走得也舒心;限行结束后,路上又堵起来,影响开车人的心情。”坐在车上的市民季先生听到他这番话后,也激动地补充说:“因为堵车,我回趟家都不容易,现在一限行,多少能缓解一下,我举双手赞成。”

  家住五里铺的李军,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被称为“兰州第一堵车路段”的东湖宾馆。这段路不知让他浪费了多少时间。这次限行,李军一家很高兴:“起码每天能挽回三分之一因堵车浪费的时间。”

  公交出租做好准备

  “这是件好事!限行让道路畅通后,公交车才能准点运行,保证市民出行。”兰州公交集团第五客运公司经理方国麟告诉记者,他们将在限行后加强车辆的技术维修和检测,同时动员驾驶员全员上班,从而确保线路安全准点运营,为广大乘客提供安全优质的公交服务。

  兰州市城运处的管理人员也对限行措施表示赞同。兰州市城运处办公室主任苏继东告诉记者:“我们将借此机会积极动员广大的哥,更加注重车辆卫生,保证服务质量。”他表示,在限行后,预计出租车会迎来运营高峰,他们将一方面加大出车数量,保证在限行范围内能有3000余辆出租车投运市场,另一方面将加大监督检查,确保运行质量。

  

  物流公司货车受限

  9月18日,尾号为8的机动车不能进城,这可急坏了兰州恒源顺物流公司的李老板。3个月前开公司时,为了图个吉利,他将自己公司的5辆货运车车号全弄成了“8”字尾的“吉利号牌”,但18日就要开始的“限行”对他来说是“不利”的消息。“明天还有4车货要送出去,可我手里的车都不能开了。”无奈之下,李老板从同行手里借调了两辆其他号牌的车。

  工作生活有些不便

  同样不能在今天出行的还有私家车主康先生。9月17日,他在自己的“甘L·21088”上告诉记者:“虽然是外地号牌,但在兰州要待较长一段时间。这两天有些要紧事,没车根本不行。现在我只能想办法借车了。”

  在兰州市某机关工作的小刘也说:“我这个工作每天都要外出送文件、取资料,一旦限行就只能打车去,增加了我们的办公成本。”

  ■专家建议

  出台配套政策 解决三大问题

  对于尾号限行,长期关注交通拥堵状况的兰州交通大学吴之诚老师十分肯定地说:“这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对于兰州交通拥堵现状能有所缓解。尽管一定程度上给市民工作、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最终是个人‘愁’抵不过众人‘笑’。”但他也表示了一些担忧,那就是如何处理好“交界线”入口的交通疏导问题。吴之诚表示:“一旦限行,许多车辆就会拥挤在各个‘交界线’入口处,这些车辆如果不能有效分流,将在外围造成严重的拥堵。” 同他的看法一样,长期致力于兰州道路设计的城建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刘宏明告诉记者,最近在西站土门墩至西固的主要路段,正在进行“西气东输”和污水全收集二期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大打折扣,如果这些路段再不加强疏导,交通拥堵情况将更加严重。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大人力,疏导入口处交通,形成“圈里圈外”有效衔接。

  除此之外,专家们认为第二个应该重视的问题是从现有道路上再做功夫。刘宏明说:“我们现在即使限行,也可以预料到在部分卡脖子路段依然会出现交通拥堵状况,在这些路段同样要加强‘疏’的工作。”他认为,可以考虑在配合限行的同时,将部分较窄路段用于平时停车的自行车道开辟出来,让道于流动车辆,而且对于部分单行道路,恰当的时候还可以改为复行,方便市民绕行。

  担心长期限行会造成一种“不公平现象”,是专家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吴之诚说:“短期限行对谁都公平,但长期下去,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单位和个人便可以采用增加车辆的方式规避,这就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他认为,当这些“被逼出来”的新增车辆上路后,也会一定程度上加剧道路拥堵,限行便“效果不长”。对此,吴之诚认为有关部门还应考虑出台长期的配套政策,可以参考国外先进城市的做法,通过提高车辆拥有成本的办法,一方面限制车辆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又可增加用于道路和车辆管理的收入,进而改善交通状况。“可以考虑对这些车辆增收‘城市资源占用费’等。因为道路资源是公共产品,既然开车的人更多占用了这一资源,理应多负担成本,缴纳的费用则可以投资在交通上。”吴之诚建议。

  本报记者 王家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