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有中原经济区的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9日01:56  郑州晚报

  

没有中原经济区的崛起

  关键词:战略意义

  “,谈中华民族的崛起会非常片面”

  记者:为什么与会专家能够对中原经济区这个话题如此感兴趣?

  于鸿君:第一,这是因为中原经济区是事关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具有全局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

  第二,如果这1.5亿到1.7亿大中原区的老百姓(主要是农民)富裕起来的话,将会对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即过分倚重外需转到主要依靠内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三,如果中原地区发展、富裕起来的话,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同时从东和西、南和北这四个方面把中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处理得更好。

  总而言之,没有中原经济区的崛起、没有中原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去谈中华民族的崛起会非常片面的。

  关键词:城乡协调

  “立足提高农民收入,优先解决农民社保全覆盖,给予农民国民化待遇”

  记者:中原经济区离不开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您认为河南走这条“路”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于鸿君:我觉得特别要立足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前提下,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句话,就是给农民国民化待遇,像城市市民享有的社会保障,都应该覆盖到全体农民。可以设想一下,这对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作出多大的贡献。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

  “要把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收入真正地挂起钩来”

  记者:您曾经提出过,提高重要农产品价格,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您觉得这个提法是否适合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于鸿君:粮食不能搞局部市场。国内的粮食市场应当是统一的,单纯在中原地区搞这个恐怕不太现实。

  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大计,甚至是百年大计,因为我们需要7.9亿农民富起来,提高他们产品的价值,把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收入真正地挂起钩来。

  关键词:大学生下乡

  “要让大学生下乡,形成人力资源一种对称性的流动”

  记者:您曾经就城乡一体化提出过建议,让大学生下乡,您说这样可以拉动城乡真正一体化。这个方法,您认为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是否可以运用?

  于鸿君:未来二三十年中,我们要解决1亿多大学生的就业,城市怎么容得下呢?大学生下乡,可以形成人力资源的一种对称性的流动。这种对称性的流动,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人才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几千年来农民形成的思想观念、耕作方式、行为方式也会跟着发生一些变化。这是我们民族未来发展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经济发展

  “最根本的还是老百姓的收入问题,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记者:您认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到哪种程度,才能具备战略腹地的功能?

  于鸿君:第一,经济总量和周边经济区相差不多。第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是最根本的。我想到了那个时候,就可以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上有更多的财力去投入,教育和医疗是最能体现公平性的。

  没有中原经济区的崛起

  于鸿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教授)

  中原经济区看似是一个局部的问题,但实则是一个全局问题。

  建言中原经济区

  建言中原经济区

  ?

  人物

  名片

  晚报特派记者 张新彬 裴蕾 辛晓青 徐刚领 张翼飞 发自北京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