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待传统佳节心态改变 二代农民工中秋不思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9日03:42  半岛网

  

一心想掌握多门技术的小马对未来踌躇满志。

  

4年来,小方一直没有回东北老家看看。

  

虽是一名编外护士,但李娟还是真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与亲人,一直牵动着身在异乡的游子。今年中秋在即,记者却发现,与往年此时不少外来打工者已经开始急着回家的忙碌景象不同,汽车站、火车站和码头上 ,少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

  他们的乡愁仿佛已经淹没在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中,是他们对传统节日和乡情已经淡漠,还是为了理想而选择坚守岗位?相比于他们的父辈,这一代年轻的农民工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为此,记者走近了这一群体。

  ■不回家·工人马登浩

  利用节假日多学点技术

  记者发现,虽然二代农民工有沉醉、有迷茫,但更多人“不思归”的理由,是他们渴望城市对他们的认同,佳节里不惜放弃团圆的机会,用加倍的努力换取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生于 1987年2月的马登浩戴着一副眼镜,长相斯文。这个来自临沂郯城农村的年轻人,如今在黄岛一家大公司上班,负责组装面包车。他所在的工作组,每天要装近300辆车。由于实行三班倒,工作单调而枯燥,工作之余,马登浩喜欢去吹吹海风,打打球。

  马登浩的爸爸几年前也在青岛打过工,在一家豆芽作坊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双手经常泡在水里,都裂了口子。相比这些,马登浩说,他们和父辈不同,“不是说我们吃不了苦,而是我们不想吃苦,想靠技术吃饭”。马登浩说,之前,他通过努力,通过了考试,拿到了高级钳工的证书。另外,他还想利用节假日学一学机电技术。

  “爸爸逢年过节必定回家,可我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马登浩说,他现在的工资不高,每个月发到手的工资在1300元左右,除了吃饭、买衣服外,每个月剩不下多少,好在待遇还不错。“我已经习惯了黄岛的生活,回农村可能一时不适应,我也不想回去了。”马登浩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真正留在青岛,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

  <<12 3 后一页 >>分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