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爱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9日03:44  北京日报

  

与爱同行
与爱同行
在鞍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郭明义在献血小板(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九月的阳光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朝着齐大山铁矿倾泻而下。

  经年的采掘,在这座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里挖出了一个深23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盆地。黑的红的褐色的矿石夹杂着灰白的岩层,组成了盆地的四壁。盆地中央的大型机械——27米高的牙轮钻、20米高的电铲车、6米高的电动轮汽车,昼夜不歇进行着采矿接力。

  在高楼般的车辆脚下,在漫天飞扬的尘土中,有一位手持步话机匆匆穿梭其间的步行者,就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

  15年冬雪夏阳,他和他身边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起,在原本没有路的铁山上走出了数不清的道路。

  52岁的郭明义身高1米70,身板瘦削,灰色工作服带着泥痕,脸上也是跟铁矿石一样的红褐色。

  远远看去,他就像一块石头,一块采场里最常见的铁矿石。

  晨曦中,郭明义长长的影子投在铁山上。

  这一刻,他像个巨人。

  爱的传承

  从电视里看到那双“大眼睛”时,郭明义的心都碎了。

  那是1994年夏天,“希望工程”在鞍山市刚起步。

  女儿郭瑞雪就要上小学了。郭明义想,别的孩子也能像女儿一样有机会读书的话,该多好啊。月工资仅有400元的他,捐出了自己的第一笔助学款——200元。

  助学之路从此越走越长。16年来,郭明义捐款10多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孩子。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到“希望工程”办公室查看贫困生的档案,从中挑选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会久久凝视那些笑脸绽放的照片,最后对工作人员说:“我再使把劲挤出300元,多帮一个吧!”

  300元就可以资助一个贫困生,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但对于郭明义来说,300元以及上百个300元的累加,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15年前,杨斯雯出生才3个月,父母就离婚并各自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在一间租来的房子里,体弱多病的奶奶靠每月仅有的几百元退休金独自抚养孩子。

  2006年4月,得知祖孙俩生活艰难,郭明义找到就读小学四年级的杨斯雯,留下钱,也留下自己的承诺:“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一直到你上大学。”

  一年之后,在“希望工程”办公室组织的见面会上,当一个工人师傅模样的中年人走进门,小斯雯的奶奶曲卫君并未在意。在她的想象里,那个源源不断拿钱资助孙女的郭明义,那个在信件和电话里讲人生道理开导自己的郭明义,应该是穿着笔挺的西装、锃亮的皮鞋。

  “这就是郭伯伯。”小斯雯迎上前去,曲卫君却愣住了。她缓缓站起身来,把眼前的恩人从上到下细细打量:一身工作服洗得发白,肘部还打着补丁,黄色的劳保皮鞋沾满了泥。

  握住郭明义的双手,曲卫君一肚子感激的话哽在喉头,泪流满面……

  风雪会在寒冬袭来,乌云会偶尔遮住天空,但爱的阳光总会温暖着世界。这是郭明义为这个饱尝辛酸的家庭开启的崭新风景。

  “希望工程”让郭明义的善举开始广为人们所知。而在此之前,他默默做好事已经多年。

  郭明义脚下这片遍野宝藏的黑土地上,曾经伫立过一个著名的鞍钢人和汽车兵。他的名字叫雷锋。

  1977年1月,郭明义穿上了崭新的军装。推荐他参军的,是17年前把雷锋送进部队的老红军余新元。那时,雷锋已牺牲多年,他的故事是每一茬新兵进入军营的第一课。

  从此,像雷锋那样,郭明义开着“大解放”驶过东北的白山黑水;像雷锋那样,郭明义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拓展自己有限的生命。

  1990年起,郭明义参加了54次捐献全血和捐献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计算,这些血至少能够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作为全国无偿献血量最多的公民之一,意志和身体一样坚韧的郭明义堪称一间最可靠的“流动血库”。在天气极冷或极热、血源紧张的时候,不需要通知,郭明义就会主动去血站“报到”。国家规定一个公民每年捐献血小板的上限是11次,每次最多1600毫升,从2005年开始,郭明义每年捐献血小板不下10次,仅2008到2009年,他就献了3万多毫升。

  鞍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副站长贾业红记得,2009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接到血站的紧急电话后,郭明义冒着大雪匆匆赶来,为一名患有严重融血症的临产孕妇捐献血小板。

  工作人员让还没吃饭的他先吃点东西,他不肯:“快上机采血吧,病人等着呢。”让他献一个单位的血小板,他又不同意:“还有孩子呢,宁可浪费点,也得确保母子平安。”两个单位的血小板采集结束时,疲惫的他躺在采血床上睡着了……

  2002年,郭明义加入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队伍,4年后,又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助人是他的本能,他的条件反射,他的生活习惯。如每日呼吸的空气,习以为常而又不可或缺,如大地馈赠给人类的矿石,在亿万年前成为矿石的那天起,即凝就了它的品质。

  爱的幸福

  “郭明义欠孙秀英同志1200元,于2008年7月12日偿还,不还离婚。”

  从箱底翻出来的这张玩笑式的“欠条”,让郭明义的妻子孙秀英哭笑不得。

  钱至今未“还”,夫妻俩当然也还甜甜蜜蜜地在一起,甜蜜得让孙秀英几乎忘记了自己对丈夫唯一的一次发火。

  2008年初,给自己资助的孩子们汇去新学期的助学款后,郭明义又在“希望工程”的名单上发现了几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他舍不得放弃,却又一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只好向同事借了1200元。

  “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你这是逞哪门子的能啊!”性格向来温婉的孙秀英,第一次劈头盖脸地批评了郭明义一顿。

  像这样“先斩后奏”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1997年夏天,矿山开展“创星级公路会战”,郭明义敦促工友们加班加点干活,错过了晚饭,就上饭馆请大家吃东西。两个月下来,竟欠了饭馆2000多元。等到孙秀英从外地进修归来面对这笔债务,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取出家里的几乎全部积蓄,把钱还上。

  对于丈夫扶危济困的行动,孙秀英更是没有二话。作为管理家庭收入的“财政部长”,只要郭明义说到别人的难处,她眼睛一红,转身就取出一沓钱放在丈夫手里。她和郭明义一样,都是内心柔软的人。

  这一次,孙秀英一连两天没理睬丈夫。到了第三天,“绷”不住了。采场里尽是比楼房还高的大车,他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的话,出点事可咋办?

  孙秀英赶紧拨通电话:“我不生气了。”

  郭明义笑了:“谢谢夫人,我写个欠条,日后还你……”

  奉献爱心的背后有太多不易。几十年了,郭明义究竟图的是什么?疑问,萦绕在所有走近他的人心头。

  自从1984年通过干部考试,郭明义的行政级别二十多年不变——“科员”。他目前的月工资是2900元,在鞍山市第四医院病案统计室工作的妻子工资也是两千出头。女儿上学,家庭开销,资助学生,加上亲朋好友红白喜事随“份子”,一年到头攒不了几个钱。

  日光灯管、水泥地、白灰墙,唯一的装饰是墙上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最贵的家什是2005年买的电冰箱,还是单门的。同事们说了,要拍老电影的话不用布景,上郭明义家就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郭明义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间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眼看着老郭的同事们大多搬进了市里的两居或三居,妻子羡慕得不得了。这矿区的房子又老又旧,到现在还没通天然气。再说了,女儿从小就没有过自己的空间,一晃都20多岁了,哪能还住不到4平米的门厅?

  “别合计那些事了,咱自己过自己的日子。”郭明义说,“如果你的心窄,给你一万平米的房子,你也会觉得孤单。”

  “人家当老板的,就是捐一个亿也不影响生活,你这个捐法超出能力了,连自家的日子都无法保障了。”工友单锡纯给他提意见。

  郭明义却不这么认为。他的内心是个富翁。

  在翻看他的宝贝——53本献血证、140张汇款单和孩子们写来的200封信时,在走进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时,郭明义觉得自己无比富足。

  他说:“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如果经常接触唯利是图的人,就会把金钱财富看得很重;如果经常接触困难群体,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帮助他们。我为自己能为别人尽点力而感到欣慰,也时常因为力不从心而感到内疚。”

  是的,幸福就是那么简单。

  也许,1000个人会有1000种对幸福的定义。当今社会一些人被太多欲望吞噬了幸福,郭明义却以最少的欲望获得了最大的幸福。

  爱的绽放

  2009年夏天,在接受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采集的人群中,鞍山市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部长苏震发现了一个穿着厨师服、满身油迹的中年妇女。

  她排在矿工的队伍里,但又不像是矿上的人。苏震一问,是矿山对面“艳丽馅饼店”的老板。她和她周围的人们一样,都是被郭明义带进这支志愿者队伍的。

  李艳丽今年45岁,馅饼店开了13年。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小店每天早上4点钟开门营业,郭明义5点多经过这里,总要向李艳丽问声好。

  郭明义从不买饼,尽管两个饼只要一块五毛钱。看到李艳丽一个人忙里忙外,郭明义有时会停下来,帮着端端面盆、搬搬桌子。

  后来,李艳丽远远看到他过来,就会准备好两个新出锅的饼,但郭明义摆摆手说:“我吃饱了。”2007年春天,馅饼店阁楼着火,第二天一早,他就急匆匆地跑来问,需不需要我组织大家给你捐款?

  正是在这些短暂的交流中,李艳丽从郭明义那里知道了“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些新鲜的词语。

  “具体的道理我听不懂,但郭大哥说了,这事能帮上得白血病的人。”李艳丽说,“郭大哥说的话,我听……”

  当郭明义的公益事业步入第4个十年,越来越多像李艳丽这样的普通市民加入了他的行列。曾经一个人的跋涉,成为一群人的爱心之旅——

  2006年以来,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得到1700多名矿山职工和社会人士的响应,占鞍山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三分之一;

  2007年以来,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600多人坦然伸出臂膀,累计献血15万毫升;

  2008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从12人发展到2800多人,捐款近40万元,资助了1000多名“希望工程”特困生;

  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汇集了200多名成员,是目前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郭明义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时间、那漫长的时间,不断增加着他的能量。

  2006年12月,听说工友张国斌的女儿患上白血病,郭明义立即到医院送去自己身上仅有的100元,又赶回矿里组织捐款,上广播电台呼吁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直播间里,从未掉泪的郭明义泣不成声。

  没几天,另一位工友刘孝强的儿子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消息再次传来。

  挽救两个孩子的生命,都离不开造血干细胞。郭明义写了一封捐献干细胞的倡议书,走遍齐大山铁矿的机关科室和70多个班组挨个宣读。怕有人错过,他又把宣传阵地转移到了职工浴池,工友们几乎每天都要来的地方。

  在他的感召下,2006年12月27日,大型生产汽车司机许平鑫和400多名职工一起,参加了郭明义发起的第一次捐献活动。

  奇迹真的诞生了。2008年12月18日,许平鑫与武汉一名中年男子配型成功并顺利捐出400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1066例、鞍山市第5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捐献结束后,许平鑫与到医院探望自己的郭明义相拥而泣。那位一度因白血病濒临死亡的男子后来成功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为高尚而感动的人们,将与高尚同行。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陈光明 王炳坤 张汨汨

  (据新华社辽宁鞍山9月18日电)

  新华时评

  爱心奇迹

  凝聚和谐力量

  16年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参加希望工程,资助特困学生180多人;20载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0倍……“雷锋传人”郭明义的爱心奇迹令人震惊。他的行为使人们看到,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所能释放出的能量是多么巨大!

  郭明义爱心奇迹更大的社会价值还在于其引发的群体效应。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倡议,600多名矿业职工积极响应;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1700多人踊跃追随;他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人参与,资助孩子1000多名。这种群体效应使人们看到,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多么深远!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年累月地坚持;一个社会有些人做好事不新鲜,可贵的是大多数人心怀善念热情奉献。郭明义几十年执着奉献的巨大意义,正在于它点燃了公众的爱心,使爱从点的闪光演化成线的延伸、面的扩展,形成扶弱济困的时代风尚。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追随郭明义的脚步?因为良善之念常在人们心间,即使有时不表露,但始终未曾泯灭;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高尚行为而感动的人们必将与高尚者同行!

  爱的奉献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她所传递的向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引导众人勇于担当,为社会和谐尽一分义务、添一分动力,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支撑。

  郭明义事迹引发的群体效应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依然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坚定信仰。这,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基础和不竭动力。

  弘扬郭明义的奉献精神,扩展郭明义事迹的群体效应,让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共同建设我们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园。新华社记者王炳坤 陈光明

  (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你,是否理解

  ——走进郭明义的内心世界

  用世俗的眼光打量郭明义,是一个无解的方程。

  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就能完成的工作,他非要下到生产一线,天天跟电钻、铲车、挖掘机和漫天的烟尘混在一处,而且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

  自己家里一贫如洗,常年穿打着补丁的工作服,他却整天不是给这个送衣裳,就是给那个捐钱,小到帽子、水壶,大到自行车、电视机,只要别人需要,他随手就送,资助身边的工友不算,还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学生;

  他从1990年开始第一次无偿献血,接下来是献血小板……20年无偿献出的血量,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了10遍。

  旁人不理解,甚至把他当怪物,问得最多的一句话:能捐的都捐了,能献的都献了,操心一辈子,忙碌一辈子,辛苦一辈子,你到底图个啥?

  大多数时候,郭明义只是打个哈哈。只是最近被问多了,他不得不认真想想。

  “都得图个什么的话,那还叫做好事吗?”想了一阵,郭明义回答。

  “你觉悟真高!”这是旁人最常有的反应。只是说这话的时候,有的人竖大拇指,有的人摇摇头。

  他人如何评说,郭明义从来不放在心上。就像鞍钢开他的事迹报告会,台上声情并茂地念着他的“光辉事迹”,他却坐在椅子上东张西望,仿佛听的是别人的事儿。

  散场后,他找到领导:“报告会太耽误工夫了,我还要组织人去给吴一凡家刷墙呢,现在整天上会场出不了门儿,眼看这夏天都快过去了……”

  至于鲜花和掌声,在他都是浮云——自己的事儿上了报纸,他看了也挺高兴,但看过就丢了,忘了,继续去做自己心里“正确的事”。

  那都是些看似细细密密的琐屑小事,郭明义就这么不计报酬、不问回馈、一件接着一件,做了一辈子。他今年52岁了,依旧清贫,一个“科员”当了20多年,但回看来路,他感到最多的还是快乐与满足。“你觉得吃龙虾是享受,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享受。各有各的乐趣。”

  人们不理解他,更不理解他的家庭:“他家哪像个过日子的样儿!还不得天天打架?”

  可是郭家一直都是那么和和睦睦的,两口子天天笑着进、笑着出,窗口还常常飘出歌声。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是特爱俺家老郭,对他做的事都赞成——再说了,他做的不都是好事吗?”孙秀英,这个柔顺善良的妻子默默站在郭明义的背后,给予他最持久的支持和理解。郭明义那颗快乐的心,就静静地停泊在这个温馨的港湾里。

  不过,快乐的郭明义也有苦闷的时候——当他来到市红十字协会,看着档案中那厚厚的一摞摞患儿资料,和自己手里那薄薄的一沓钱;当一群群不知情的人在叫着他的外号,“献血狂”“败家子”“郭傻子”;当他四处奔波,为工友患白血病的孩子筹款、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却总觉得杯水车薪、前路茫茫;当工友来告诉他,那个聪明、懂事的男孩临终前还在念叨:郭伯伯正在给我找配型呢……郭明义哭了,哭得委屈、不甘、焦虑、心疼。

  这是人格的魅力,还是时间的魅力?不知不觉中,他劝别人捐款、捐物、献血,无需苦口婆心,即有一呼百应,越来越多的人循着他的脚步,加入这支奉献的队伍。

  而郭明义还是郭明义:对自己的冷暖不在意,工友没了棉衣,他却放在心尖上惦着;上次捐钱的时间、款额扭头就忘,接下来该给谁汇钱、汇多少却记得清清楚楚;口头禅是“爱咋地咋地”,筹划起捐助活动,却有张有弛,有板有眼,每个细节考虑得周周全全。

  时而散淡,时而细致,时而精明,时而糊涂,但有一个评价,大家众口一词:纯粹。

  拥有爱,奉献爱,郭明义说,“这其中的快乐,只有你做过了才能明白。”

  这,你是否理解?

  新华社记者张汨汨 陈光明 王炳坤 白瑞雪

  (据新华社辽宁鞍山9月18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