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昔日“小号手”已辞世40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2日05:16  新晚报

  哈尔滨新闻网讯(实习生 毕思铭 记者 李木双 《羊城晚报》记者 林洁)冰城羊城两地联手,寻找一个城市独特的美好记忆———为了给少年宫门前“小鼓号手”雕像庆祝50岁生日,17日,本报联手广州《羊城晚报》,寻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迁往广州的小号手原型———吴奕熹的足迹。消息一出,立即得到羊城人民的热烈回应。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昨日,广州传回消息,经过吴奕熹当年同学、同事证实,早在近40年前,这个冰城、羊城人民眼中优秀而帅气的小伙子已经离开人世,将青春年少的样子保存在了冰城。

  “小号手”成冰城代表

  “凝聚了几代人深厚感情的‘小号手’雕塑原型如今安在?据说,他是广州人。羊城街坊,能否助北国冰城找寻独特的集体记忆?”17日,一篇题为“冰城小号手吴奕熹,你在广州吗?”的报道在《羊城晚报》刊登后,成为广州街头巷尾热议话题热议话题。吴奕熹的高中同学纷纷向《羊城晚报》爆料。最早来电的是睡在吴奕熹上铺的同学莫先生,吴奕熹在他的记忆里,是个高个、秀气的男孩儿。但莫先生说,吴奕熹读了不到一年,就因为私人原因离开了学校。随后,好几位吴奕熹当年的同学找到《羊城晚报》,吴奕熹离开学校后,他们就失去了他的消息,每每举办同学聚会,同学们还常常提起他。然而,多年前就有些“路边社”消息传来,吴奕熹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同学们希望得到确切消息。

  一位姓李的同学的记忆中,吴奕熹是1964年进入广州最好的高中———华师附中高中一年级读书。在同学们的眼中,吴奕熹长得特别漂亮,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因为各方面都很优秀,他很快被选为班长。而因为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又是从哈尔滨来的,家境优越、祖籍广东的吴奕熹一直被同学们看成是哈尔滨人,是南下干部的孩子。他后来听说,吴奕熹在1966年8月份到海南岛当知青去了。

  1969年吴奕熹突然去世

  吴奕熹当年的同事潘老师如今已经退休,住在广州同德围。他一听说羊城晚报寻找“吴奕熹”的消息,就马上打电话来:“不用找了,他已经过世很多年了。”

  事隔40年,潘老师依然对吴奕熹印象深刻。当年,他们一起在海南白沙农场学校当老师,吴教的科目是化学。潘老师记得,吴奕熹作为知青刚到海南岛时,只是连队里的普通知青,还不是老师。但因为人长得帅气,声线一流,普通话标准,他很快被调到广播站当播音员。因为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学习成绩很好,吴奕熹又被调进了农场当老师。

  潘老师记得,吴奕熹说过,他有很多同学在哈尔滨,还拿了不少小时候的照片给大家,和报纸上登的样子很像。

  “大概在1969年的一天,一向准时上课的吴老师过了上班时间还没有到学校。人们在他的宿舍找到他时,人已经休克了,经抢救无效,他就这么‘走’了。”潘老师说,他2007年回海南时还带回了一本白沙农场场志,已故人员的名单里,就有“吴奕熹”。

  “文革”悲剧造成小号手早逝

  吴奕熹父亲吴膺煦当年在哈尔滨的同事,78岁的原省轻工业设计院院长戴有严曾几次到广州寻找过吴膺煦。他从当年与吴膺煦一起调回广州的同事那里得知,“文革”开始后,毕业于西南联大(抗战时期,迁入云南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吴膺煦因为家境优越,被人称为出身地主阶级,一家人遭到批判。据说,吴奕熹的母亲还在批斗中双目失明。或许,这也是造成吴奕熹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

  经过多方寻找,当年那个代表冰城少年奋进、向上形象的吴奕熹已在祖国的最南端,为他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如今,在华师附中1964年高一〈3〉班的同学录中,吴奕熹已被注明:身故。他的英年早逝,在成为“文革”时代的又一悲剧的同时,也给代表奋进、乐观、向上的小号手赋予了又一个意义———人们在感叹他的不幸的同时,也将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