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800多个日日夜夜每一天都刻骨铭心 每一幕都永生难忘

  随着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对口支援我市都江堰、崇州、彭州灾后重建的上海、重庆、福建三省市的援建人员将陆续离开成都。

  昨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成都隆重举行慰问活动,为援建恩人送去中秋、国庆佳节的祝福,也为他们送别。

  两年多过去了,800多个日日夜夜,援建者将智慧和心血倾注在超常规的援建工作中,为灾区重建美好家园,夺取灾后重建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抚今追昔,我们不会忘记,过去重建道路上的艰辛点滴;我们更是深深懂得,胜利来之不易,在对口援建推动下,曾经饱受劫难的灾区现已处处生机,正逐步实现全面振兴,可以说,没有援建者们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的大爱义举,就没有灾区的今天。

  永生难忘的恩情

  是谁扶起了倒下的村庄

  是谁恢复了断裂的桥梁

  三省市投资130亿元援建380个项目

  是谁扶起了倒下的城镇和村庄;是谁恢复了断裂的公路和桥梁;是谁帮我们建起了震垮的医院和工厂;是谁为我们修建了宽敞的教室和操场……是您——对口支援省市的广大援建者!

  两年来,上海、重庆、福建三省市坚持把帮助灾区重建美好家园作为首要任务,共投资130多亿元建设了380个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重大民生项目,使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极大地提升。其中,上海援建都江堰市的117个项目全部完工,总投资82.5亿元;福建援建彭州市的146个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43个;重庆援建崇州市的111个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10个。

  坚持把振兴灾区经济作为对口援建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产业、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帮助灾区加快产业恢复,合作共建了一批产业园区和重大产业项目,为灾区经济振兴和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把智力援助贯穿于对口援建的全过程,广泛开展支医、支教、支警和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活动,为推动灾区社会全面进步和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了智力支持。

  坚持把对口援建作为实施长期合作的重要契机,积极推进两地合作制度化、常态化,组织两地乡镇、学校、医院、企业开展“结对子”、“手拉手”等活动,搭建长期交流合作平台,为推进两地长期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对口援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精品项目,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清晰记得:在对口援建的8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三省市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的同志们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以最严谨的工作态度、最有力的工作措施、最高效的工作节奏,精心组织援建工作,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铸就了一座座援建丰碑;广大援建工作者远离家乡、远别亲人,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日夜奋战在灾后重建第一线,抗余震、战严寒、斗酷暑、睡帐篷、吃盒饭,无怨无悔地工作,以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的真情和大爱,谱写了一曲千里驰援、战天斗地的时代壮歌。

  “岷江之水流千里,不及全国援建情。”三省市人民的博大爱心尤其是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成都人民的心中!

  刻骨铭心的亲情

  汇集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结下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

  上海援建者:热爱眷恋感激这座城

  800多天,每一个日子都刻骨铭心,每一个故事都永生难忘——无论是成都灾区人民,还是不远千里而来的援建者。

  “今天一早,都江堰广大干部群众就在指挥部门口和街道两边热烈欢送援建干部,一位巴士司机买了10箱核桃,一定要让我们带回上海……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每一位上海援建干部都已心潮澎湃、泪洒衣襟。因为我们深深地热爱、眷恋、感激成都、都江堰和这里的人民,我们深深地感谢英雄的四川人民!”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市指挥部总指挥薛潮在发言中提及此事,几度哽咽。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上海援建者讲三段内心情感:一是上海援建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得益于四川、成都、都江堰的鼎力支持,我们始终心怀感激。我们最深切的体会是,对口支援是双向、互动的,援建很苦,但苦中有乐,援建很累,但累得值得,援建有付出,但更有收获。我们在参与都江堰援建中,留下的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但我们收获的、带回去的却是无形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份爱与感动是最有力量和无坚不摧的。”

  “其二,我们倍加珍惜成都和都江堰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宽容,更加坚信两地交流必将进一步深化。虽然援建有终点,但两地长期合作无止境,援建结束了,但我们与都江堰的联系不会中断、合作不会中断、情谊不会中断,随着两地已签订的长效合作协议的落实,上海与都江堰的交流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入,两地血脉相连的情感必将进一步深化。”

  “其三,我们永远心系成都和都江堰的山山水水,衷心祝愿成都和都江堰明天更加美好,人民幸福安康。两年多来,我们共同经历的每一份辛苦和喜悦、每一次挑战和成功、每一项进展和激动,都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我们为曾在成都和都江堰工作和生活过而深感自豪。上海援建者今后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心、我们的情都将永远与坚强、勤劳、智慧的成都和都江堰人民连在一起,我们将永远关注和支持成都、都江堰的发展进步,为你们取得的每一个新的成绩欢呼鼓舞!”会场内,雷鸣般的掌声为1.2万名上海援建者响起。

  重庆援建者:

  川渝一家亲 成渝手足情

  重庆和崇州(原名崇庆),这两个发音原本相同的地区,在灾后重建中紧紧联系在一起。援建中,重庆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援建,援建项目兼顾当前重建和持续发展、应急与民生、城乡统筹与产业发展。比如,总投资近6亿元、全长52.73公里的重庆路,贯穿崇州南北,连接崇州、大邑、都江堰三个重灾区,不仅提高了当地抗震救灾能力,满足了沿山乡镇群众的快速出行,还连接了沿线街子古镇等20多个旅游景点,形成了崇州又一旅游黄金产业链。

  又如,111个援建项目全是民生项目,新建的两所医院——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更是惠民、利民,为当地老百姓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同时注重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川渝一家亲,成渝手足情!”重庆市援建崇州市前方指挥部指挥长陈晓儒说,重庆对口援建崇州,川渝两地人民携手并肩、共建家园的历程,再次为“川渝一家亲、成渝手足情”作出了新的更深的诠释,为正在共同打造的成渝经济区注入了新的情感因素和动力。“援建两年,感怀一生,受益一生。我们无比珍惜援建中与灾区人民共同经历的日子、建立的友谊,灾区人民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精神,四川、成都、崇州灾后再次‘雄起’的辉煌史诗,将时刻激励着我们以高昂的斗志、忘我的精神,为共同打造成渝经济区而不懈努力。”

  福建援建者:

  感受到浓浓的第二故乡情

  “全力以赴做好对口援建彭州工作,是3600多万福建人民的份内事!”福建省援建彭州市前方指挥部指挥长余军说,两年来,上万名福建援建人员,肩负全省人民的重托,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困难,用爱心、智慧和汗水,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各项援建工程,展现了福建的良好形象。

  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作为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省份,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今年6月,又受到了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尽管这样,我们完成对口支援的决心没有变、力度没有减,始终与彭州人民心手相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余军说,福建在彭州援建146个项目,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住房、就学、就医、就业等实际困难,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

  “成都、彭州对福建援建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爱护,让援建者感受到了浓浓的第二故乡情,可以说,闽川两地人民在携手重建家园中,汇集了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结下了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两年援建行,一生四川情。我们将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好,为推动闽川两省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里永远都是你们的家乡

  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亲人

  等待 亲人舍不得你们走

  当载着援建亲人们的汽车缓缓离去时,69岁的胡克才老大爷终于没能控制住而哭出声来,任凭两行滚烫的泪水滑落。汽车早已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老大爷仍然向着汽车远去的方向,静静站立,似乎在等待亲人的回来……

  昨天的成都,细雨纷飞,慰问大会结束时,会场外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来自都江堰、崇州、彭州的上百名受灾群众从各地赶来,自发汇聚在一起,为亲人们送行,“你们是我们的恩人、亲人,我们舍不得你们走!”

  蒲阳路社区72岁的老大爷岳成富来了,手里拿着亲手包装的并不那么精致的小袋子,里面装着乡亲们为援建亲人准备的茶叶、月饼;怀远镇的骆妍杉,街子镇的白玉英、周彬,天彭镇的刘颖来了,手里举着写满深情话语的横幅,上面写着他们的内心告白……他们早早地守候在会场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再见亲人们一眼。

  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灾区群众对援建英雄最深厚的感激之情,他们说:“恩人们圆满完成任务,就要回家了,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再来送送他们,再见他们一眼。他们的恩情,灾区群众永远不会忘记!”

  鞠躬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李静是都江堰市的一名普通市民,昨天,她代表灾区所有的受灾群众在大会上发言,再一次表达对亲人们的感激与依依不舍。

  “我亲历了地震带来的巨大悲痛,我父母和亲人的房屋都在地震中倒塌了,我的四位亲人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那时我们痛不欲生,彷徨无助。”李静激动地说,“可是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上海援建者以最快的速度进驻都江堰,他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质的援建工程,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他们让我们激发了力量,收获了感动,创造了奇迹!”

  李静说,在过去的800多个日夜里,听到、看到、感受到了许许多多关于援建英雄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得薛潮总指挥曾经讲过,在灾区一线,每位援建者每天多干两个小时,孩子们就可以提前一个学期进入新学校,群众就可以早日住进新房子。去年9月开学时,孩子们全部进入了崭新的校园学习,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感动得哭了,我们都难以置信,经历了大灾的我们,这么快就能有这么漂亮的学校。还有新建的医疗中心超过了都江堰以前最好的医院,大家都说,都江堰灾后重建起来的学校和医院,至少在以前的基础上跨越了15到20年。”

  “当我们听到《都江堰谢谢您》这首歌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为援建我们的亲人而唱。”“转眼间,援建恩人就要回去了,今后不管在哪里,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们时刻都会牵挂你们,希望我们的情谊像岷

  江黄浦江水水相连一样,源远流长!”言罢,已泣不成声的李静向所有援建者深深地鞠了三躬!

  送别 你们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慰问大会结束的时候,天空已渐渐飘起细雨,似乎老天爷也被这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所感动。

  胡克才老大爷感慨地说:“有句话叫‘人不留客,天留客’,今天都江堰下了好大的雨,要是按照过去的风俗,我们是真的要把他们拉到,不要他们走。一想到亲人们就要离开了,真的很难过,确实舍不得!”

  亲人们乘坐的汽车缓缓驶来,胡克才、岳成富两位老大爷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硬生生冲到车门前,把手中的礼物塞到了援建恩人手中,深深地向恩人们鞠了一躬,眼含泪水,哽咽道:“请允许我们这两个老人,向上海人民致敬!”

  车队在夹道欢送的队伍中缓缓向前,两边群众拼命地挥手、呼喊,车上的援建恩人与车下的送行群众,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晶莹的泪花,浓浓的情谊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我们这里永远都是你们的家乡,你们永远都是我们的恩人、亲人,你们一定要常回家看看!看看我们不断出现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绩!”灾区群众用嘶哑的声音诉说着心声。

  “我们的心早已与灾区群众连在一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两年与你们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灾区永远是我们最牵挂的地方!”援建恩人们激动地回应……

  ○现场

  都江堰万名群众送别援建者

  本报讯(成都日报记者 李自强)“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昨日早上6点,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都江堰市青城山镇众多干部群众自发聚集到上海援建都江堰市指挥部办公驻地玉景园附近,为即将离开成都的援建者们送行。

  数不清的热烈拥抱,道不尽的重建情谊,送别的美酒端起又放下。在援建指挥部办公室内的一面白板上,记者看到了援建者们亲手为成都写下的一首小诗:

  “两年援建情,一生亲兄弟。

  难忘共同奋斗的八百个日日夜夜。

  都江堰,我们永远的第二故乡。

  再见!四川,成都;

  再见!都江堰,青城山……”

  十多分钟的送别仪式简单而温馨,都江堰市北街小学的孩子们为援建者们献上了鲜花。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代表全体都江堰人向上海、向全国的援建者们道出了一声真诚的感谢——“谢谢你们!祖国的温暖,上海人民无垠的大爱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市指挥部总指挥薛潮也激动万分:“道不尽的深情,叙不完的友谊。两年风雨同舟,携手共建,你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全场掌声雷动,感恩援建的亲人们!

  玉景园外的广场上、道路边,站满了为上海援建者送行的干部群众。铿锵的锣鼓、喜庆的秧歌、热闹的舞龙舞狮都不足以表达大家心中的深情厚谊。记者跟随车队一路向前,在青城山镇、玉堂镇青城桥、奎光路、幸福大道、永兴大道……上万名群众打出了各式各样的“感恩”标语,场面十分动人。

  据介绍,两年的援建工作中,上海援建方结合都江堰的实际情况,先后签约启动5批117个民生项目,投资总额高达82.5亿元;并通过常驻都江堰市的12000多名施工、设计、监理人员和医疗卫生、教育等专业援建人员,对都江堰灾后重建中的一批优质工程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进行了倾力打造,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记

  把巨大支持转化成强大动力

  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我们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坚强意志。经过两年多灾后重建,成都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三省市人民的巨大支持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继续深化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着力推进经济振兴,增强灾区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机遇,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的战略定位,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推进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回报祖国和社会。

  成都日报记者 张魁勇 黄颖 摄影 王熙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