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散失的圆明园文物至少150万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9日02:01  红网-潇湘晨报

  “我们呼吁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我们呼吁全球热爱和平的人士共同抵制对圆明园文物的拍卖、交易等活动,我们呼吁全球各学术机构共同做好圆明园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播和利用工作。”——圆明园遗址公园向全球发出流散文物倡议书

  流失文物回归之难

  圆明园重建争议不断

  据新华社电201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被焚毁150周年罹难纪念日。18日晚,“心中的圆明园”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旁举行。

  让人痛心的是,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烧以来,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依然是一道历史谜题。“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记录圆明园摆设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这个数字也只是一个估算。

  流失文物回归之难

  为寻找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曾于2009年10月成立工作组专程赴美国进行寻访,以摸底流失文物并完善文物资料数据库建设,寻到超过400张老照片及流失文物。陈名杰说,圆明园管理处还将择机开展赴欧洲和日本的寻宝之行,以期能建立一份较为完整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名录。

  建立流失名录难,而追讨流失文物回国更是难上加难。2009年初佳士得不顾中国方面的反对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流失文物的回归之难。

  在文物主权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文物是属于全世界人类的财富,应该被存放在一个最有利于其保护的博物馆,而不应该为文物国籍争论;另一种视角则彻底否认了“最合适存放地”的说法,认为文物身上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记忆,应当归属所属国,而不应是飘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符号。

  圆明园重建争议不断

  百余年间,几代人试图重建圆明园的计划也在争议声中几经波折,从修复园中古建,到异地“重造”圆明园,每个计划出台都掀起新一轮“修”与“存”的辩论,逐渐形成了“废墟派”和“整修派”两大阵营,辩论旷日持久,然而始终没有定论。“废墟派”主张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而重建恐有劳民伤财之嫌;“整修派”则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而目前已经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技术水平。

  对于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问题,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韩水法有自己的看法。“历史的‘苍凉感’很重要!”他对记者强调,因此有必要保持大水法、西洋楼这些标志性历史废墟的“旧貌”,“甚至可以做一个大一点的整体废墟模型”,而部分山水景观则可以复原。韩水法这种“折中”观点代表了中国社会对待历史遗迹的一种新态度。今年3月开始,圆明园对150件园中重要文物进行了修复,就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因此并未引起大的争议。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